基于标准化视角的新茶饮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作者: 仲基祚摘 要:新茶饮行业凭借其独特魅力,迅速崛起并成为饮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新茶饮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新茶饮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品牌声誉,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标准化的角度探讨了新茶饮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化
Analysis on Food Safety Issues of New Tea Drinks Based on Standardization Perspective
ZHONG Jizuo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
Abstract: With its unique charm, the new tea beverage industry has rapidly risen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verage market.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ecoming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tea beverage brands. The food safety issues of new tea beverages not only affect the brand reputation, but als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indust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ood safety issues of new tea bever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new tea drinks; food safety; standardization
新茶饮行业作为食品细分领域的代表,近年来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茶饮市场规模已达3 333.8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 749.3亿元[1]。这一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新茶饮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品类的不断创新。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1 新茶饮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1 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超标是新茶饮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在专项检测中发现,喜茶的1款食用冰、4款现制现售饮料均检出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微生物超标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制冰机等设施设备的卫生状况、餐饮制作场所的卫生条件、人员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温度与时间,很容易引发微生物超标问题。新茶饮行业的供应链较长,从原料采购、加工制作到销售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的源头。
1.2 滥用添加剂
虽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茶叶不得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但仍有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香精等添加剂,以提升饮品的口感与香气。然而,这种方式生产得到的调味茶香气只停留在茶叶表面,且容易在长期储存过程中逐渐挥发,导致冲泡后香气寡淡不持久。有些企业甚至添加丙二醇等化学物质,以增强茶叶对香气的吸附保留能力。此外,部分企业还会在饮品中添加过量的糖、色素等添加剂,以改善口感与外观。这些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不仅会影响饮品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1.3 人工色素超标
色彩丰富的水果茶因其鲜艳的外观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饮品的视觉效果,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导致饮品中的人工色素含量超标。过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部分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致敏性,长期摄入会增加患癌风险。此外,人工合成色素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2 新茶饮行业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2.1 现有标准与法规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新茶饮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各项标准及要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进一步细化补充,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茶叶是新茶饮中的重要成分,我国已建立一系列茶叶产品执行标准。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08—2023),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重金属含量、防腐剂使用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以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以加强新茶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2.2 标准实施中的不足
2.2.1 标准不统一,执法难度大
新茶饮行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生产流程、配料使用、制作工艺等与传统饮品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针对新茶饮领域尚未形成统一规范。2019年以前,我国针对现制茶饮并没有具体的规范标准,各地企业只能综合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茶饮料》(GB/T 21733—2008)等相关规定。直至2020年3月,中国烹饪协会才发布了《现制饮料操作规范》,对现制饮料的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及原料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难以对违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处罚;各经营主体在食品安全标准上的理解差异较大,使得监管部门在执法时面临较大争议[3]。新茶饮行业的供应链较长,涉及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加工生产、品牌营销和门店运营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由于标准的不统一,监管部门在追溯排查问题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链条,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2.2.2 企业执行标准难度和成本高
新茶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许多品牌经营者将更多的精力与成本投入到营销与产品开发上,而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重视度不高。其原因主要如下。①执行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②新茶饮行业的配料辅料繁多,且制作工艺复杂,企业在执行食品安全标准时需要面对更多的技术难题,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提高检测技术与标准,增加了企业的技术成本。③新茶饮行业的供应链较长,且涉及多个环节,企业在执行食品安全标准时,需要与供应商、加工商等合作伙伴进行紧密的协作。但各主体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差异较大,使得企业与合作伙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加了企业执行标准的难度。
2.2.3 覆盖范围不足,存在标准空缺
尽管近年来针对新茶饮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覆盖范围不足、标准空缺的问题。现有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添加剂、生产过程等方面,而对于包装材料、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规定相对较少。随着新茶饮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新的配料与制作工艺不断涌现,而现有的标准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无法及时覆盖新的风险点。新茶饮行业的门店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使得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覆盖。由于标准的不完善,监管部门在监管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2.2.4 监管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
尽管近年来针对新茶饮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逐步加强,但仍存在监管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的问题。由于标准不统一、不完善,监管部门在执法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处罚机制。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监管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监管部门只能针对一些明显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危害性较小的违规行为,则往往难以发现,这就给了企业可乘之机,使其执行食品安全标准时存在侥幸心理[4]。由于违规成本低,企业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责任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如通过篡改生产日期、使用过期原料等方式降低成本,而一旦被发现,其面临的处罚往往较轻,不足以对其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3 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3.1 保障消费者健康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新茶饮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形态,其原料复杂多样,加工过程烦琐,且消费者群体广泛,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多个年龄段。因此,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对于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茶饮的原料种类繁多,通过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规范原料的采购渠道,确保原料来源可靠、品质优良[5]。新茶饮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通过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制定详细的生产操作规程与卫生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度,导致消费者对新茶饮行业的整体评价下降。而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者对新茶饮行业的信任度。
3.2 影响企业品牌及市场地位
食品安全是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企业可以确保新茶饮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还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食品安全是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确保新茶饮产品的质量始终如一,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促进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研发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为产品创新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企业可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新茶饮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3 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
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不仅对企业、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推动新茶饮行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恶性竞争,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在缺乏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情况下,新茶饮行业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现象。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可能会采用劣质原料、简化生产流程等不正当手段。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而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减少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6]。
4 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改进措施与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针对新茶饮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产品范围、术语、定义、产品分类、理化指标、微生物限量、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农药残留限量和食品添加剂等要求,为新茶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新茶饮的特点与工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例如,针对现制奶茶、现制奶盖茶、现制水果茶、现制气泡茶、现制冷泡茶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应分别制定具体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限量要求;对于新茶饮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应明确其使用范围、使用限量,防止滥用或超标使用。除了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外,还应补充和完善针对新茶饮的专项标准。专项标准可以更加细致地规范新茶饮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
4.2 加强执法监督
为了确保新茶饮食品安全标准的有效实施,应加强执法监督,增加抽查频次,提高惩罚力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新茶饮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在抽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原料采购验收环节,检查企业是否采购了有毒、有害、过期、变质的原料。②生产加工环节,检查企业是否按照食品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食品加工制作,是否严格控制食品温度、湿度等条件。③储存销售环节,检查企业是否按照食品种类、性质分区存放食品,是否保持销售场所的整洁卫生。④从业人员管理环节,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与培训制度,是否穿戴清洁的工作服、手套等[7]。⑤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将企业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其信用等级挂钩,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促进其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