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作者: 张明 李安然

摘 要: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食品安全检测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的作用愈加关键。然而,当前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效率、完善法规制度等手段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如检测手段单一、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等,并提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食品检测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相关对策。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Food

Safety Testing

ZHANG Ming1, LI Anran2

(1.Taian Testing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Taian 271000, China;

2.Party School of Tai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As global food safety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food safety testing plays an increasingly critical role in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However, the current food safety inspection work face many challenges, and it is urgent to address complex and changing food safety risk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testing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food safety testing, such as single testing methods, long testing cycles, and high costs, and propos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food testing abilit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and coverage of food safety testing will be improved, thereby better protecting the public’s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消费多样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24)》,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农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等方面问题突出。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手段的应用。然而,尽管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食品安全检测仍面临高成本、长周期、检测方法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食品安全管理成效。因此,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食品安全检测存在的问题

1.1 检测技术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许多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实验室检测阶段,主要依赖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等高精度仪器。这些技术虽然具备较高的检测精度,但其操作过程烦琐,所需的专业技能要求高,且设备成本昂贵,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生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尤其在应对快速发展的食品市场需求时,这些传统技术的局限性愈发显著。随着食品种类日益复杂,传统检测手段在检测一些特殊成分(如转基因成分、微量毒素等)时存在明显局限,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检测需求。因此,需要推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迫切,推动新型高效、低成本、便捷检测技术的应用。

1.2 检测体系不完善,有效监管缺乏

尽管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有一定进展,但整体检测体系仍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在地方层面的检测设施和技术支持方面,存在较大不足。部分地区缺乏高水平的检测实验室和设备,导致食品安全检测的覆盖面和效率不足,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相对滞后。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假合格”现象,甚至存在虚假检测报告的情况[1]。这不仅让部分企业在低成本的诱惑下违规操作,还导致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存在跨区域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各部门协同监管和数据共享的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1.3 检测标准不统一,执行难度大

尽管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已有统一的法律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层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检测方法、标准解读和技术手段的实施力度上。尽管法律和标准是统一的,但地方检测机构的设备、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标准执行的效果不一,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有标准虽然涵盖了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但随着新型食品和污染物的出现,标准的滞后性逐渐显现。新兴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新型农药残留、转基因成分等,往往难以及时纳入标准中。这种滞后性不仅增加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也使得检测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的有效性,亟待加快标准的更新和执行力度,确保检测机构能够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2 食品安全检测的优化对策

2.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检测手段现代化

要想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检测手段智能化、快速化、多元化发展。

(1)推动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发展是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准度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AI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方式,自动化处理大量检测数据,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AI技术的应用使得检测设备能够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从而大大缩短检测周期,尤其在快速检测需求高的场景中,能够提供即时的结果反馈,显著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时效性和精确度。

(2)发展快速检测技术是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虽然精确,但检测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大规模、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因此,研发基于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和快速免疫检测等技术的快速检测设备,能够在现场或生产环节实现即时检测,有效应对食品生产、流通中的快速筛查需求[2]。采用这些技术,可以迅速识别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推动多元化检测技术的整合与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手段的覆盖面和准确性。随着食品种类的增多和复杂性的提高,单一的检测手段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食品安全监测需求。因此,应整合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光谱等多种检测技术,通过多技术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对食品中多种成分的快速、精准检测。例如,纳米技术的引入能够准确检测食品中极低浓度的有害物质,尤其在微量毒素、转基因成分等复杂物质的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推动智能化检测、快速检测与多元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有效解决传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精准度、效率和多样性上的不足,提升整体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2.2 提升食品检测能力,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1)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当前,尽管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但不同地区、不同检测机构之间在技术设施和人员素质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基层和偏远地区的检测机构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3]。因此,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在设备更新、技术创新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地方检测机构进行设备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检测仪器,确保食品检测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2)推动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作,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综合效能。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尤其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升监管效能。为此,政府应当建设统一的食品安全数据平台,将全国范围内的检测数据、风险监控信息及相关检测报告集中存储,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更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监管部门能够快速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并进行实时预警,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例如,借助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出频繁出现问题的生产环节或地区,从而精准锁定重点检查对象,避免采用全方位、低效的“撒网式”检查方式。此外,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也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分享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统一行动标准,联合执法。例如,农业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共享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数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可以加强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监管,提升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效率,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2.3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统一国内检测规范

针对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和滞后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确保标准的及时更新与统一执行。相关部门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更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风险。虽然我国已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但随着新型食品的涌现和污染物的不断变化,现有标准可能未能及时涵盖新兴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转基因食品、农药残留以及新型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标准更新滞后,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食品安全需求。为了保持标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必须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展和市场需求,定期修订现有标准。这不仅能增强标准的适应性,还能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可以通过建立由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科研人员、行业代表组成的标准审查小组,定期审议和修订现有标准,确保其涵盖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及时满足监管需求。

此外,要想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执行,就必须加强地方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以消除地区间执行差异。尽管我国已在法律层面实现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检测机构之间在设备、技术和人员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标准落实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帮助地方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检测设施,特别是更新老旧的检测设备,提升技术水平。地方检测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检测人员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与执行能力。同时,应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平台,促进各地检测机构的信息共享与技术协作,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5]。这不仅能够提高检测工作的一致性和精准度,还能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流通与协同工作,提高监管效率。

3 结语

食品安全检测在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标准化进程、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和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风险,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完善制度和监管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未来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将依赖科技创新与协同合作,以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监管目标,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嘉影,臧雪君,张露丹,等.食品检验检测中技术的应用研究及问题分析[J].现代食品,2024,30(10):46-48.

[2]阳志红.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中外食品工业,2022(7):65-67.

[3]汪馨.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4,30(16):29-31.

[4]白利娟.浅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食品界,2024(3):102-104.

[5]师静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科技,2024,51(7):59-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