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运输链中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对策

作者: 沈桐羽

摘 要:本文探讨了食品运输链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对策,以保障食品安全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文章对食品运输链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合同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及跨境运输合规性3个主要法律风险点,并提出了强化合同条款规范性、完善追溯机制和优化跨境合规管理的防控策略。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风险;合同履行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Legal Risks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SHEN Tongyu

(Hangzhou Cit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gal risk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food transportation chain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the food transportation chain, analyzes the three main legal risk points of contract performance, food safety responsibility and cross-border transportation compliance, and propo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tract terms, improve the traceability mechanism and optimize cross-border compliance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full-process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Keywords: food safety; legal risk; contract performance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食品生产到消费者餐桌的过程中,物流运输环节至关重要,其合法合规与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规定明确要求食品运输过程须符合特定条件,但现实中该环节仍存在诸多法律风险隐患[1]。为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必要对食品运输链中的法律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1 食品运输链的定义与构成

食品运输链是指食品从产地到销地直至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的总称。具体来说,食品运输链包括农产品采收后的初加工、包装、运输,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原料采购、成品配送,批发市场、零售门店的调拨、配货,以及终端消费者的取货等环节[2]。以远洋捕捞的海产品为例,其运输链涵盖海上捕捞、船上预冷、岸基冷库储存、冷藏车运输、批发市场分销和零售终端陈列等诸多流通节点,任一环节管控不当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需要常温储运的粮油等大宗商品,其运输链虽然环节相对简化,但在收购、存储、运输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同样会导致霉变、虫蛀等品质损害。可见,从食品的生产特性出发,构建兼顾“质”与“量”的专业化运输链条,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升供应效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参与食品运输的各方主体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标准,采用与食品属性相匹配的运输工具和设施,并建立可追溯、可控制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从而有效规避运输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

2 食品运输链中法律相关规制

食品运输领域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规定从不同维度对食品运输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领域的基本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安全、卫生要求,防止食品被污染。例如,在运输散装食品时,必须采用安全、无害的容器和工具,严防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对于需要特殊温控条件的食品,如冷藏冷冻类海产品,则要配备必要的冷链设施设备,在装载和运输过程中始终将温度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确保食品处于适宜的储存环境中。与此同时,诸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资质许可、装卸操作、记录台账等方面对食品运输活动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对运输环节的工具、场所、人员提出了明确的控制要求[3]。又如,针对进口冷链食品,海关总署也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规定,要求承运人严格落实运输工具的备案、消杀等措施。可见,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食品运输环节的法律规制框架。各类主体应当在上述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内部控制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切实提升食品运输合规性。

3 食品运输链中的法律风险

3.1 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

食品运输链中,合同履行环节存在诸多法律风险。食品运输合同通常涉及货物多式联运条款、温控要求、时效约定等专业内容。然而,实践中部分承运人与托运人在签订合同时,对于相关条款的设置欠缺严谨性,导致后续履约过程中频繁发生纠纷。例如,在食用油的公路运输中,由于未在合同中明确油品交付时的温度、气味等感官指标,收货人与承运人在收货时常因品质异议产生争议,甚至引发诉讼。又如,在进口水产品的国际联运中,合同如果没有就跨境运输责任界定、差异化温控方案等作出细化约定,一旦货物腐损变质,往往陷入责任划分的争议漩涡[4]。可见,模糊不清的合同条款已成为食品运输履约阶段的重大法律风险源。此外,随着供应链系统日益复杂,部分企业在分包运输环节的管理趋于弱化,难以实现对分包方运输能力的审慎评估,由此产生食品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进一步加剧了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

3.2 食品安全责任的法律风险

食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常常引发食品安全责任纠纷。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食品安全负全程责任。然而,在多个主体参与的食品运输链条中,各方对于食品安全保障义务的边界认知不一,尤其对于运输环节的温度控制、卫生防护等关键控制点缺乏事前约定,事后往往陷入责任真空。以冷链运输肉制品为例,如果在装载、运输、交接等环节未严格执行温控要求,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究竟是生产商、贮存商还是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实践中存在诸多模糊地带。类似地,在散装粮油的铁路运输中,如果未能按照规范进行车厢清洁、密封等操作,使杂质或霉菌污染食品,也容易在追究阶段出现责任盲区。由此可见,食品运输链中众多法律关系主体错综交织,食品安全责任分担机制尚不健全,相关主体普遍面临事后追责难、赔偿高的法律风险。食品安全责任界定不清已然成为制约食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障碍。

3.3 跨境运输合规性的法律风险

随着食品全球贸易日益频繁,跨境运输环节的合规风险问题日渐凸显。国际食品供应链受管辖法律众多,各国在卫生检疫、运输工具标准、单证要求等方面均有差异化规定。而食品跨境运输主体对上述法律法规的适用和遵循程度普遍不足,极易引发合规风险。以进口水产品为例,《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相关主体必须向海关报检,并提交合格的原产地证书、官方卫生证书等多项单证。但在实际跨境运输中,不少进口商为追求时效,在单证准备不全的情况下贸然启运,最终在口岸因证单不符而受阻。进口肉类则需要“内外兼修”,除满足进口国要求外,还须符合出口国标准。例如,欧盟对进口肉类实施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管控,并要求官方兽医出具卫生证书,而我国输欧肉类屡屡因证书不完善、运输工具不达标等问题遭遇通关障碍[5]。

4 食品运输链中法律风险防控对策

4.1 强化合同条款的法律规范性

针对食品运输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首要任务是要强化合同条款设置的规范性与严谨性。签订食品运输合同时,应当充分考虑食品特性,将运输工具要求、温控指标、感官状况、分包责任等关键要素进行细化约定。例如,针对食用油等温度敏感型商品,可在合同中明确装运时的油温上限、到货时的油温波动范围等数值型指标,并就偏离合同标准所致货损的赔偿比例、计算方式等进行事先约定,以便为货损理赔提供明确依据。类似地,对于国际多式联运项目,应在合同中厘清各区间承运人的分工界面,就海运阶段的集装箱预冷要求、公路运输阶段的全程监控频次等操作性事项做出细化规定,明确因违约所致货物损坏的赔偿责任划分,从而降低跨区间运输发生纠纷的风险。与此同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选择运输服务商时应当审慎筛选,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查、细致的现场评估,确保合作方具备食品运输的硬件设施与管理能力。针对分包运输的场景,托运人应在合同中明确运输全程禁止转包或限制转包层级,并要求实际承运人接受托运人的合规培训、按约执行托运人的操作规程,从源头消除分包运输的隐患。

4.2 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溯机制

食品运输链涉及生产、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各主体在食品安全责任认定方面易产生模糊地带。为有效规避责任真空,应着力构建食品运输全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运输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标准。例如,对于低温肉制品的冷链配送,可将运输工具车厢温度、货物核心温度作为追溯指标,明确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记录频次、偏差阈值等技术参数,并要求承运人在装货前后以及运输途中定期检测点位温度并填写台账,确保运输全程可追溯、可核查。对于散装粮油等大宗货物,应在合同中细化车船清洁、密封等卫生防护措施,明确承运人在装货前须对运输工具进行彻底清洁并检查密封性能,全程使用专用器具装卸,杜绝散装货物受到污染。同时,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自律规制功能,制定食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肉类运输卫生规范等团体标准,引导会员单位签订责任明晰的运输合同,运用GPS定位、温度数据自动采集等信息化手段强化运输过程管控,逐步健全食品运输领域的行业自律机制。

4.3 优化跨境运输合规管理体系

跨境食品供应链中,进出口环节动辄涉及数国法律,合规管理不善极易引发法律风险。食品企业应积极优化跨境运输的合规管理体系,采取多元化策略,精准对接国际国内标准。以进口肉类为例,企业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充分考虑出口国的官方检验检疫要求,将养殖场备案证明、官方兽医卫生证书等关键单证作为进口必备条件明确约定,并在合同中就各方单证责任进行严格分工,明确由单证缺失、不合规所致的进口损失由相应责任人承担。国内收货人应提前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引导从业人员熟练掌握进口报检流程、单证填制规范等监管要求,避免因无意违规而引发通关障碍。

对于出口环节,企业更应未雨绸缪,在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深入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重点关注目的国在运输工具、包装标识、温控条件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例如,针对远洋海运的冷冻水产品,应在合同中明确要求境外装运方使用全程温控设备并提供运输工具卫生证书,避免因设施设备不达标而在国外口岸受阻。针对国外在标签标识方面的特殊要求,企业应提前备好外文标签底版,在货运启运前严格按照规定粘贴标识,杜绝因标签缺项、错贴而引发的通关风险。

同时,跨境食品贸易领域公共服务机制亟待完善。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合二为一”,减少标准差异导致的额外合规成本。行业组织、商协会等社会力量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向会员企业传递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变化,提供标准查询、流程指导等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合规盲区。海关部门也应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设立行业性合规指导员等方式,主动为企业提供单证审核、申报引导等合规咨询,提升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确定性。

5 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食品运输链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合同条款不明确、食品安全责任界定不清以及跨境运输合规性不足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合同条款规范性、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和优化跨境运输合规管理体系等防控对策。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食品运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控。

参考文献

[1]李晋,段佩玲,王洪涛.我国铁路运营食品安全问题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6(4):110-112.

[2]霍敬裕,严萍,宋燕.分布式治理视角下食品浪费法律规制的范式转型[J/OL].食品科学,1-10[2024-12-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241210.1312.029.html.

[3]张慧丽.农业展会现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与探讨[J].上海农村经济,2024(11):31-33.

[4]李雪.食品药品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化建设与法律完善[J].法制博览,2024(31):121-123.

[5]王宗莹,陈琳琳,宋喜臣.警惕食品标签差异引发的中俄贸易法律风险[J].中国外资,2024(21):117-1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