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程艳艳摘 要:特色农产品是地方经济的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企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平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农资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支撑、构建追溯体系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
Research on Quality and Safety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ingliang City
CHENG Yanyan
(Pingl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ingliang 744000,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pillar of local economie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se products are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ights of consumers.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n urgent task for ensuring food safety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took Pingli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inent issue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inputs, promoting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enhancing technical support, and building a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aim i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ingliang city.
Keywords: Pingliang cit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平凉市地处甘肃省东部,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1万km2,辖1个区、5个县,属半干旱、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7.4~10.1 ℃,无霜期170 d左右,年降水量511.2 mm,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了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庄浪马铃薯等知名品牌,农业产值不断攀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分析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加强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平凉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平凉市涵盖粮油、畜牧、水果、蔬菜、药材等多个品类,拥有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山药、庄浪苹果、静宁烧鸡等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24年7月,已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万hm2、“三品一标”认证基地251个、有机食品基地1.81万hm2。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该市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重要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制度。在监管方面,建立了平凉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囊括食品全程管控的16个模块,实施“智慧监管”,实行“线上监管—线下整改—线上报告”的闭环监管。多次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覆盖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通过开展部省级抽检、市县两级联检和各类专项监测,全市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达99.93%。此外,平凉市还建立了“三安联动”工作机制和行政刑事衔接机制,保持高压态势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查办了大量案件,有力维护了食品安全秩序。
2 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2.1 监管体系不健全
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仍存在不健全的问题。①监管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导致协调困难,效率低下,虽然建立了食安创城工作领导小组,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实现有效的跨部门合作。②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偏远乡镇,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开展全面细致的监管工作,同时监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对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和农村集市等领域的监管存在盲点[1]。③监管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部分特色农产品缺乏专门的质量标准,增加了监管难度,此外,监管执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执法尺度存在差异,监管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县区之间的监管能力差距较大。
2.2 农资管控滞后
当前,平凉市在农资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①农资销售管控不严,全市农资经营门店分布分散,种类繁多,使用的农药销售信息系统不统一,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辖区农药进销存情况,且部分购买者利用手机号代替身份证信息规避实名登记,导致源头管控存在漏洞。②农资使用管控不当,个别农户为追求产量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对农药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要求理解不到位,盲目加大用药频次和剂量[2]。③种植区域管理不足,露地蔬菜基地与粮食作物田间无明确隔离,在病虫统防统治过程中,农药漂移易污染蔬菜种植区,增加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风险。
2.3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尽管平凉市已建立了部分标准化生产基地,但整体覆盖面仍然有限,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①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面有限,大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化生产方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保证安全标准的一致性。②生产者对质量安全标准认知不足,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把握不够精准。许多农户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对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掌握不够,增加了质量安全风险。③产后处理环节标准化程度低,一些小型加工点设备陈旧,工艺流程不够规范。这不仅影响产品品质,还增加了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2.4 技术支撑水平不高
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支撑仍存在不足。①检测能力有限,检测设备和仪器投入不足,无法实现常规农残、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检测项目的全覆盖,且缺乏高精尖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质量安全监管需求。②快速检测体系不完善,快速检测点建设不足,尤其是在重点区域和关键节点,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③信息化水平较低,质量检测数据库不够完善,无法充分挖掘和运用监测数据为监管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检测技术的融合应用不够深入,难以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预警和智能化监管的新模式,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3]。
2.5 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平凉市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主体的追溯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均衡现象。①追溯体系覆盖不均衡,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追溯系统,但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追溯意识淡薄,生产销售环节缺乏规范可追溯记录,追溯制度流于形式。②追溯技术落后,现有系统主要依赖人工录入数据,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且部分主体对追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把控不严,存在断链、失真等情况,难以实现全程可追溯。③追溯信息管理不善,缺乏政府统一的追溯数据平台支撑,各市场主体独立运作,造成信息碎片化和信息孤岛问题,数据难以共享和利用,同时追溯主要停留在流通环节,对产地源头环节覆盖不足,监管存在盲区。
3 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建议
3.1 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质量监督管理
为提升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全面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质量监督管理。①整合监管资源,优化部门协作。在食安创城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跨部门合作效率。同时,加强市县两级监管力量统筹,实现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增加基层监管人员编制,特别是针对偏远乡镇,配备足够的监管力量。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4]。扩大监管覆盖范围,重点加强对小规模生产经营者和农村集市的监管。③完善监管标准体系。针对平凉特色农产品,制定专门的质量安全标准,为监管提供依据。统一执法尺度,制定统一的执法规范和指南,消除地区间、部门间的执法差异。同时,加大监管投入,缩小城乡、县区间的监管能力差距,构建全面、高效、统一的监管体系。
3.2 加大农资监管,规范经营使用
平凉市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严监管农资经营流通和农民使用环节。①强化农资销售管控。统一全市农药销售信息系统,实现农资经营门店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农药进销存实时监控平台。严格执行实名购买制度,采用身份证识别等技术手段,杜绝使用手机号代替身份证信息的情况。定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②加强农资使用指导。组织开展农户培训,普及农药安全使用知识,重点强调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危害,以及正确的农药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5]。③加强种植区域管理。合理规划种植布局,在露地蔬菜基地与粮食作物之间设置隔离带。推广统防统治新技术,如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漂移。建立健全农药使用台账制度,实现农资使用全程可追溯。
3.3 推广标准化生产,夯实质量基础
为提升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成为关键举措。①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覆盖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或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建立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标准化生产覆盖率[6]。②加强生产者培训和技术指导。针对平凉市主要特色农产品,组织专家开展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重点强化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及时、专业的现场指导。③提升产后处理标准化水平。支持小型加工点升级改造设备,规范工艺流程。制定产后处理技术规范,涵盖分级、包装、储存、运输等各环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全程可控、可追溯,全面提升平凉市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3.4 加强技术支撑,提升检测监控能力
平凉市应充分发挥检测技术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和优化检测体系建设。①提升检测能力。要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力度。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仪器,重点完善常规农残、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检测项目,实现全覆盖。同时,引进高精尖检测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满足复杂质量安全监管需求。②完善快速检测体系。在产地、批发市场、超市等重点区域和关键节点,增设快速检测点,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建立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互通[7]。③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全市统一的质量检测数据库,整合各检测点数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检测技术的融合应用,开发智能化监管系统,实现风险分级管控、自动预警和智能决策。④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平凉市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的精准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