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现状、原因及对策

作者: 柳克浩 周志杰

摘 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保健食品市场蓬勃发展,但非法添加问题凸显,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本文简要概括保健食品中常见非法添加物的种类及非法添加实例,阐述非法添加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对策,为保障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健食品;非法添加;重金属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llegal Addition of Health Food

LIU Kehao, ZHOU Zhijie

(Jinan Food and Drug Testing Center,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health awareness and the pursuit of quality of life, the health food market has flourished, but the problem of illegal addition has become prominent, disrupting the market order and affecting the health and rights of consumers.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common illegal additives in health food and the examples of illegal addition, expounds the reasons of illegal additi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sur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health food.

Keywords: health food; illegal addition; heavy metal

保健食品作为一类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特殊食品,在现代健康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前保健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非法添加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非法添加行为不仅违背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破坏了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而且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现状及改善对策,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健康以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

1 保健食品中常见非法添加物的种类

1.1 食品添加剂

保健食品中存在着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超范围使用。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其允许使用的特定食品类别范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

2012)等相关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进行了规定。但一些不法厂家通过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掩盖保健食品本身在原料质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产品的真实品质。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一些人工合成添加剂如人工色素胭脂红、柠檬黄等若过量摄入或长期累积,可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正常功能;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违规添加的甜味剂糖精钠可能会影响血糖调节,增加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1.2 非激素类药物成分

在保健食品领域,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迅速达到所谓的保健效果,常常在产品中非法添加各类药物成分。以减肥类保健食品为例,西布曲明作为一种曾经被广泛应用的减肥药,因其具有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常被非法添加其中。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有西布曲明的保健食品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甚至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酚酞也是减肥类保健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药物,其作为一种刺激性泻药,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废物,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健康问题[2-4]。

在抗疲劳类保健食品中,咖啡因和麻黄碱等兴奋剂成分的非法添加现象较为普遍。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暂时保持清醒和兴奋状态,但过量摄入会导致心跳加速、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麻黄碱则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扩张支气管等作用,非法添加后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缓解疲劳,但长期服用会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在降糖类保健食品中,格列本脲等降糖药常常被非法添加。格列本脲是一种磺酰脲类降糖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使用降糖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在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格列本脲会掩盖产品本身的真实功效,误导消费者,而且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低血糖、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在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中,地西泮等镇静催眠药也时有被非法添加的情况。地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非法添加地西泮的保健食品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帮助消费者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停药后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加重、焦虑不安、抽搐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在增强免疫力类保健食品中,抗生素的非法添加较为常见。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破坏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不良反应[5-6]。

1.3 激素类药物成分

激素在保健食品中的非法添加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美容养颜类保健食品中,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成分常常被非法添加,以达到快速美白、祛斑、延缓衰老的效果。雌激素是女性体内重要的性激素之一,适量的雌激素对于维持女性的生理特征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会打乱人体自身的内分泌平衡,导致出现月经紊乱、乳腺增生等问题,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孕激素则主要参与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和妊娠过程,非法添加后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7]。

在补肾壮阳类保健食品中,那非类性激素的非法添加较为普遍。这类物质原本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特定疾病的药物成分,但长期误用会干扰人体自身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男性可能会出现性欲减退、精子质量下降、睾丸萎缩等问题,进而影响生育能力;女性则会出现月经不调、排卵异常等情况,同样对生育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1.4 重金属

部分保健食品中存在重金属超标或非法添加的严重问题,常见的重金属包括铅、汞、镉、砷等。这些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例如,铅是一种具有蓄积性的重金属,一旦进入人体,很难通过正常的代谢途径排出体外。在一些声称具有补肾壮阳功效的保健食品中,曾多次被检测出含有过量的铅。这可能是由于原料在种植、采集过程中受到环境污染,或者在生产加工环节使用了含铅的设备、容器等,也有可能是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某种所谓的“神奇效果”而故意非法添加。长期摄入含铅超标的保健食品,铅会在人体内逐渐积累,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尤其对儿童和孕妇的危害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迟缓、行为异常以及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汞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毒重金属,在一些假冒伪劣的保健食品中时有出现。汞及其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能够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中毒死亡。镉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摄入含镉超标的保健食品会导致肾脏损伤、骨质疏松等疾病。砷则是一种致癌物质,长期接触或摄入过量的砷会增加患皮肤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8]。

2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

笔者通过查阅近3年权威部门公示、新闻媒体报道、科技文献等,列举如下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违法行为典型案例。

2.1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2022年4月,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江西康宝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蛋白质粉中违规添加“D甘露糖醇”,该添加剂仅允许用于糖果类食品,公司被责令改正并罚款5.7万元。2024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湖南国药特医营养有限公司在其产品赢养益生®鸡内金特膳粉中超范围添加“酪蛋白磷酸肽”,被依法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 340.7元、罚款33 881.4元的行政处罚。

2.2 非法添加药品

2022年7月,安徽省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李某等人生产销售含新型降压药物的压片糖果。该糖果中含有美托拉宗、阿齐沙坦等5种新型化学降压药物,当事人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检察院已对李某等5人提起公诉。2023年3月,广东省仁化县市场监管局查处龚某某等在“慈福堂牌荷叶左旋肉碱胶囊”“佳立秀牌曲俪胶囊”的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成分,当事人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案件已移送公安机关。

2.3 重金属超标

2022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查处哈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保健食品衡欣牌怡衡粉的重金属(总汞)项目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该公司因此被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产品87 250盒,并罚款10万元,责令其改正。2024年2月,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查处陕西弘康精一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陕科牌力平胶囊”保健食品中铅、总砷、总汞含量超标,后续依法没收批号为20220801的“陕科牌力平胶囊”192盒,罚款31 984元。

3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原因

3.1 监管难度大

保健食品行业涉及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流通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的难点和挑战。一些植物原料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污染,或者在采集、加工过程中被非法添加某些物质,部分小型企业受自身检测条件限制未能从源头发现这些问题,导致产品流向市场。同时,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逃避监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隐蔽的生产方式进行非法添加,使得监管部门在日常检查和抽检过程中难以发现问题。

3.2 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一系列关于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某些新型非法添加物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原料与成分标准更新滞后,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相关案件时缺乏有力依据。2023年3月,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发现某电商平台一款宣称纯天然、有通便效果的酵素话梅销售火爆,可能存在违法添加情况。在市场监管部门协助下,经检测发现样品中添加了一种新型化学合成物质——双辛酚汀,其分子结构和核心药效团与国家禁用的“泻药”酚酞类似,添加在食品中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双辛酚汀是一种全新的化合物,这一发现推动了市场监管部门最终发文将酚汀衍生物和类似物归类到非法添加范围。

3.3 经济利益驱动

部分企业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高额经济效益,通过非法添加来提高产品的“功效”,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9]。

4 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控制对策

4.1 加大监管力度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制订详细的检查计划,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覆盖率,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和检测技术,对保健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进行全面检测。加强对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的审核管理,确保产品标识真实、准确、完整,不得夸大宣传或虚假标注功效成分和适用人群等信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例如,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打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犯罪的案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