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年南通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质量分析
作者: 李玲玉 邵彪 管祁 张霞 崔志远
摘 要:本文对2020年至2024年间南通市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抽检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评估了整体质量状况以及不合格产品种类。结果表明,在不合格产品中,生姜、香蕉、豇豆、鱼类和韭菜这5类农产品的不合格率位居前5,被认为是高风险农产品。不合格的主要指标包括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腐霉利和恩诺沙星,这些指标在不合格项目中占据主要位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药和兽药的超限量使用,这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本文建议加强问题食品的抽检力度,为未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质量分析
Quality Analysis of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Inspe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antong City from
2020 to 2024
LI Lingyu, SHAO Biao*, GUAN Qi, ZHANG Xia, CUI Zhiyuan
(Nantong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Nantong 2260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Nantong city between 2020 and 2024, assessing the overall quality status as well as the types of nonconforming product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among the unqualified products, five typ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amely ginger, banana, cowpea, fish and leek, ranked among the top five in terms of failure rate and were considered as high-risk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main indicators of unqualified rates included clothianidin, thiamethoxam, imidacloprid, procymidone and enrofloxacin, which occupied a prominent position among the nonconformity item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nonconformity is the excessive use of pesticides and veterinary drugs, which triggered food safety problem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suggests strengthening the sampling of problematic foods to provide solid data support for futur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quality analysis
食品安全性监督抽检主要涉及35个大类,其中包括蛋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豆制品等。这35个大类按照不同食品类别又可以归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以及食用农产品3部分。在日常的监督抽检中,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较高,不合格率低是因为产品的售卖不仅要经过出厂检验,还要提供第三方出具的产品合格检测报告等,而食用农产品则相反,种植户、养殖户急于售卖种植、养殖的农牧产品,会不断压缩其生长周期,不仅超限量使用农兽药,而且自身缺乏检测意识,导致在食品抽检中屡次不合格,是监督抽检重点中的重点,所以研究农产品的抽检情况很有必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对2020—2024年南通市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样品信息进行数据汇总。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http://scjgj.nantong.gov.cn/)食品抽检信息模块。抽检结果公告中公示了食品名称、被抽样单位信息、抽样区域、不合格项目及指标等详细信息。
1.2 统计方法
本文收集了2020—2024年南通市食品安全抽检中有关食用农产品的数据,将生姜、香蕉、豇豆、鱼类和韭菜这5种高危农产品及全部食用农产品抽检信息筛选汇总整理后,采用WPS Office和OriginPro 2024建立系统全面的数据质量统计分析。
1.3 判定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50号》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2019)进行检验结果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农产品整体抽检结果与分析
2.1.1 食用农产品基本情况分析
2020—2024年,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用农产品抽检共计完成16 509批次,不合格1 088批次,整体不合格率为6.59%。其中2020—2024年各年份的食用农产品抽检批次、不合格批次及不合格率,具体情况见图1。近5年南通市食用农产品总抽检批次整体基本保持一致。从抽检的不合格率来分析,2020年不合格率最低,2021和2022年不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接近10%的不合格率,此时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23—2024年的不合格率逐年递减,说明通过监管等有效干预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呈稳定趋势。
2.1.2 食用农产品不合格种类分析
食用农产品包括畜禽肉及副产品、水果类、蔬菜、水产品、鲜蛋、豆类及生干坚果与籽类这七大类,其中蔬菜、水产品这两类的不合格问题尤为突出,其余类别仅涉及极少不合格批次数,不具备研究意义。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品种细类涉及生姜、香蕉、鲜蛋、豇豆和辣椒等。由图2可知,生姜、香蕉、鱼类、豇豆和韭菜这5种农产品的总不合格批次数在不合格种类里位居前五,属于常见高危品种的农产品,是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品种的重灾区。由于这5种高危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的抽检原则,研究这5类农产品对于分析把控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2 高危食用农产品抽检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合格情况分析
对2020—2024年排名前五的不合格品种(生姜、香蕉、鱼类、豇豆及韭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共检出655批次的问题产品。其中生姜209批,香蕉111批,鱼类158批,豇豆102批,韭菜75批。这5种高危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不合格总批次数的60.20%(655/1 088),属于高危食用农产品。具体不合格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2020—2024年,在不合格批次中生姜检出最多,占不合格总批次的19.21%,其次是鱼类、香蕉、豇豆和韭菜,分别占不合格总批次的14.52%、10.20%、9.38%和6.89%。在2020年韭菜检出不合格批次最多,是当年的重点抽检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合格批次数逐年递减,安全性升高。腐霉利是导致韭菜中农药不合格的最常见指标。韭菜的不合格率逐年降低的原因可能是2023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1—2022),其中更改了韭菜中腐霉利的限量,由原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里的≤0.2 mg·kg-1更改为≤5 mg·kg-1,放宽了对腐霉利限量的要求。也可能是韭菜安全性在逐年升高,已从2020年最高危农产品转变为相对安全性农产品,这得益于监管部门的管控。由于生姜的不合格率最高,在未来的食品安全性抽检中,应重点关注和加强对生姜的监管。
2.2.2 不合格指标
2020—2024年,南通市5种高危食用农产品不合格指标及检出频次情况见表2。检出问题批次的655个高危农产品涉及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和腐霉利等28项不合格指标,共计703不合格频次。其中不合格频次比较高的为噻虫胺(201次)、噻虫嗪(84次)、吡虫啉(91次)、恩诺沙星(143次)和腐霉利(49次),分别占不合格频次的28.59%、11.95%、12.94%、20.34%、6.97%。由此可见,噻虫胺、恩诺沙星、吡虫啉、噻虫嗪及腐霉利农兽药残留是引起这5种高危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表2可知,生姜、香蕉、豇豆、韭菜这4个细类不合格指标主要涉及农药残留,包括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和腐霉利等。鱼类不合格因素主要是兽药残留引起的,包括恩诺沙星、孔雀石绿、地西泮和磺胺类(总量)。其中生姜、香蕉不合格指标之间存在共性,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的不合格频次均为前3,是不合格指标的主要来源。这3种农药都属于新型杀虫剂,生姜长期生长在温湿环境中,香蕉种植土壤中易长地蛆,都需要依靠杀虫剂来保护其种植环境。鱼类不合格指标为恩诺沙星,它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鱼类抗病杀菌。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豇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喷洒的农药品种比较多,涉及的不合格指标种类比较多。韭菜的不合格指标主要来自腐霉利,农户在种植韭菜中,为了防止韭菜灰霉病而导致烂根,超限量不间断地喷洒农药。在这几个农产品中,常见不合格指标范围的最大值均超过标准限量值的10倍以上,解决大剂量使用农兽药导致食品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2.3 不合格原因分析
以生姜、香蕉、豇豆、韭菜和鱼类为例,根据上述的抽检数据情况,食用农产品中不合格指标以农兽药残留为主[3-7],主要表现为超限量使用农兽药。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腐霉利和恩诺沙星等。超标的主要原因:①农户在使用农兽药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使用过量,导致农兽药在食用农产品中超限量的富集;②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为了盈利,没有严格控制食用农产品的农兽药休药期[8];③为了达到除虫、杀菌的目的,在同一个农产品中同时使用多种农兽药;④违规使用市面上已经淘汰和国家卫健委明确禁用的农兽药;⑤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养殖的食用饲料里添加违禁兽药,间接导致兽药残留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从源头上监管,严格控制好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中农兽药的使用限量,避免有害物质残留在食物中。
3 结论
本文汇总分析了2020—2024年南通市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抽检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5种农产品(生姜、香蕉、豇豆、鱼类和韭菜)的不合格率较高,属于高风险食品。不合格的主要指标包括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腐霉利和恩诺沙星,这些指标在不合格项目中占据显著位置。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该品种的抽查力度,拓宽在高风险食品中抽检的覆盖面。从源头抓起,做好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提高高风险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可追溯性,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违规违法添加及滥用农兽药行为的监管,从而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性,提高抽检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孙楠,姜俊,王立娜,等.2020年大连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J].现代食品,2021(10):129-1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3]吴妍.食药总局将启动2018年食品安全抽检计划[J].福建轻纺,2018(2):4.
[4]于艳艳,冯炜,王健,等.近3年山东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3):202-205.
[5]禹长海,杨燕,林治钰,等.2019年度山东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统计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1):8131-8140.
[6]吕冰峰,吕卓,应雨晴,等.2016—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1):2862-2867.
[7]吕冰峰,罗飞亚,王学硕,等.2015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的归类分析与思考[J].中国药事,2017,31(11):1304-1310.
[8]郑跃,耿健强,姜洁,等.2020—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分析[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4,34(4):58-62.
作者简介:李玲玉(198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
通信作者:邵彪(1983—),男,安徽阜阳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E-mail: 1757353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