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

作者: 李倩

摘 要:做好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本文将围绕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的重要性简要论述,分析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从完善检测标准和法律规范、更新优化检测设备及技术、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和程序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旨在切实提高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问题

Abstract: It is the key to ensur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o do a good job of food inspection in circul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standardization of food testing in circulation links, analyz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food testing in circulation links, and propos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esting standards and legal norms, updating and optimizing test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sting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testing work systems and procedur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food testing in the circulation link, ensure food safety, and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从购买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食品送达消费者手中,任意环节出现问题,如使用劣质原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不合格、食品存储不当、运输不及时、流通环节检测不规范等,都可能引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有效防范和规避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实施了多项举措,包括完善相应法律规范、加大监督监管力度、进行社会公示等,确保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吃得放心。其中,推进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提高食品检测效率和水平是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1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的重要性

流通环节是食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环节。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标准化涉及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竞争力等多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通过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提供依据,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不达标食品,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规避食品安全事故。不合格、不达标食品一旦流入市场,将引发广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信任危机,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和社会和谐稳定。而通过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采用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认真落实好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可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使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吃得放心。此外,严格把控食品检测环节,也能倒逼食品行业规范生产、规范管理,进而推动我国食品行业健康发展[1]。

2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

2.1 检测标准有待完善和优化

目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还存在诸多问题,检测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尽管我国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不断完善相应法律规范和检测标准,用于规范和约束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指导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检测标准制定时缺乏行业参与,一些法律规范和检测标准未能严格执行,一些不规范操作和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对于详细的送检样品核实、送检结果传递及复查等相关程序缺乏明确的规范,导致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具体开展时,各地区、各企业实施的检测标准不一致,不同检测单位采用的检测标准不同,进而导致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混乱,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某些问题,甚至导致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增大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的难度;现行的一些法律规范和检测标准可能无法适应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存在更新速度慢的问题,甚至存在很多真空地带。例如,某些检测标准不能很好地应对新出现的食品添加剂添加问题,对很多新型食物的质量检测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对动物制品的激素含量标准要求有待出台等[2]。此外,评价指标不足也影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开展及作用的发挥,表现为食品监测指标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某些质量异常的食品缺乏实质性的检测依据,尚未形成明确的辨别指标。

2.2 检测技术和设备有待更新和优化

影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准确性和效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使用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检测设备方面来讲,食品检测涉及的某些设备操作比较复杂,对检测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一旦操作失误,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设备操作和使用过程中,一旦设备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检测设备老旧、精度不足或故障,都将影响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部分中小型餐饮企业、农贸市场等采用的食品检测设备比较落后,无法进行准确检测。随着新型添加剂及食品加工生产技术的应用,如果食品检测设备未能及时更新,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从检测技术方面来讲,随着各种新型添加剂、新型加工生产工艺技术、新型加工材料等的应用,食品检测技术如果未能及时更新,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流通环节食品检测还存在检测速度慢、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与检测技术和设备水平不高有一定关系。

2.3 检测人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流通环节存在的一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销售过期或变质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造假问题、标识和标签不规范问题、存储条件和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问题等,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会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和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质量安全抽检。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影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效率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具体工作落实时检测人员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范围、标准、要求等把握不准确,没有严格依照食品检测的步骤、程序开展工作,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设备老旧及灵敏度不高,抽检范围有限,多数情况下只针对区域内的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商超和农贸市场展开抽检,缺乏对农村食品市场、个体户经营的一些小杂食店和小作坊的有效抽检。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一般采用抽检的方法,一旦抽样计划方案针对性不足、操作性不强,选择的样本不具备代表性,如错误地将不同型号规格、不同样品名称、不同生产日期的样品当作同一批次抽取,抽取的样本数不够,食品样品属性分类界定错误等,都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此外,样本运输和保存中被污染、操作失误和数据记录偏差等,也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4 各部门和主体缺乏有效协作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检测任务重、事项多,需要各部门和主体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及保证各部门和人员职责与分工明确,将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落到实处。但是,具体工作实施中存在商超等经营场所配合度不高,主动接受检测的意识不强,甚至逃避抽检;质检部门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存在职责与分工不明确的情况,进而造成监管不到位、重复检查、零碎检查、空缺检查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一些食品问题未能被及时发现,使不合格食品仍在市场上流通。此外,由于缺乏各部门与主体之间的良好协作与信息共享,导致一些存在质量缺陷、安全问题的食品溯源困难,尤其是农贸市场产品溯源困难,不能从根本上倒逼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提高质量,从根源上规避食品安全问题[4]。

3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问题的改进策略

3.1 完善检测标准和法律规范

针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标准化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需继续完善和优化检测标准与相关法律规范。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充分调查不同地区食品加工生产与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更新食品行业的政策法规、管理实施细则和检测标准提供依据,确保实行的检测标准和法律规范满足食品行业的发展变化需要。例如,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考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颁布和实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标准化现场检查制度》,用于规范流通环节食品日常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工商行政管理局针对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开展的具体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和推行《XX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工作规范》,为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与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规范抽样检验的工作开展。此外,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管理法》在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的适用标准,尽可能减少有关工作落实中的争议。在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制定的时候,还要明确送检样品核实、检测结果传递和复查等相关程序,减少因检测单位不同而导致的标准不一致问题。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检测标准和法律规范,以确保检测标准能够很好地应对新出现的食品添加剂添加使用、新型食物质量检测等新问题;继续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确保能够对某些质量异常的食品检测提供依据[5]。

3.2 更新优化检测设备及技术

为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促进检测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和优化。具体而言,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需要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杜绝因设备陈旧、设备故障和精确性不足等导致的各种问题。当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任务重,涉及的内容和事项多,要求检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完成检测。为了方便检测人员操作和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以及实现对难以准确检测的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新型食品添加剂和化学用品、生物毒素等的有效监测,推进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很有必要。例如,蛋奶制品、食品调味品、淀粉制品和罐头等食品的快速检测可以采用微生物检测技术;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三聚氰胺等物质的快速检测,用于猪肉、鸭肉、鸡鸭掺假的羊肉卷等食品的快速检测,荞麦、蜂蜜、奶粉等食品掺假的快速检测;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实现氧化乐果、磷胺和久效磷等农药残留的检测。

3.3 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食品检测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质量与安全控制意识,严格依照相关流程、标准和要求落实好流通环节的食品检测工作,切实保障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实施抽检分离制度,并准确把握产品标准、规范要求、质检范围和标准、检测程序和步骤等,防范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检测工作开展还需要根据不同食品、不同质量标准和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方式,以及实施大范围检测,包括注册的企业、小企业和小作坊在内的全面质量检测,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流通环节食品存在的各种问题。检测人员要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的因素,包括设备的使用、技术的选用、样品的抽取和送检、数据信息记录等,在抽样检查时保证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避免出现样品属性分类界定错误、样本数不够、送检不及时、送检中样本被污染等情况,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3.4 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和程序

各主体和部门要积极配合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保证各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其中,质检部门需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作为食品质量监督与检测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依照具体工作实施的需要,基于工作开展存在问题的考虑,制订能够切实满足需要的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制度,确定好检测标准、检测内容,安排好检测人员、检测时间等,确保检测工作的有序进行。构建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配合检测工作,检测人员主动落实好检测工作,广大消费者做好监督举报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力度。搭建起监测与监察部门沟通交流的桥梁,完善检测结果共享机制,针对流通环节可能存在的各种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以检测工作为基础性工作,并将检查作为一项辅助性的工作进行推进和落实,使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促进检测结果共享,使食品生产加工厂家、检测机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部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等都参与到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中,为食品品质提供保障。此外,加强溯源管理,及时向公众公开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并追究相关企业的法律责任,倒逼食品加工企业优化生产加工、原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溯源管理提供了便利,包括二维码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应用。

4 结语

做好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通过检测标准和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和程序的不断优化、检测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使检测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促进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丰竹华.新时期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中外食品工业,2023(10):67-69.

[2]吴传立.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及对策[J].中国食品,2022(11):57-59.

[3]周龙珍.新时期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分析[J].现代食品,2023(12):167-169.

[4]郭国栋.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问题及处理方法[J].中国食品,2023(12):73-75.

[5]车适.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与财富,2020(12):17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