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杨金伟 杨斌*

摘 要: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特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甚至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因此,深入研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质以及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品质;影响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food industry, food additives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in the foo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process.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oods to improve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uch as color, aroma, and taste, extend the shelf life of food, maintain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 and even meet the special nutritional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However, the use of food additives has also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especially regarding food safety and health. Therefore, in depth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ood additives on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foo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safety, enhancing food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food additives on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food for reference by relevant practitioners.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如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它们可以是单一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在食品生产、储存、包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营养需求的不断提高,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途也在不断增加和拓展。

1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积极影响

1.1 营养素强化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通过添加特定的食品添加剂实现营养素强化,是提升食品营养品质的重要手段。在面粉中添加B族维生素、铁、钙等,能有效弥补谷物在加工过程中流失的营养成分,让人们日常食用的面食更具营养价值。在食盐中加碘,更是解决了广大地区因缺碘引发的甲状腺疾病等公共卫生问题。这些强化剂的添加,针对性地为不同人群补充所需营养,以最便捷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进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1.2 营养保护

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在保护食品营养品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抗坏血酸(维生素C)常被用作抗氧化剂添加到果汁中,它能有效阻止果汁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氧化,从而延长果汁的保质期,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营养。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盐类,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变质,避免其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确保食品在货架期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减少因食品变质导致的营养损失。

1.3 改善营养吸收

某些食品添加剂能够通过改变食物的结构和质地,促进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在乳制品中添加的乳化剂,可使乳脂肪均匀分散,防止脂肪上浮,不仅改善了乳制品的口感,还能让脂肪颗粒更易被人体消化酶作用,提高脂肪的吸收率。膳食纤维虽不能被人体直接消化,但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人体更好地消化营养成分,同时有助于矿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微生态,间接提升食品整体的营养利用效率,让食品营养更好地被人体摄取利用[1]。

2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营养品质的消极影响

2.1 破坏营养素

部分食品添加剂会与食品中的营养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营养价值。亚硫酸盐作为一种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与维生素B1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反应,使得维生素B1失去活性,无法被人体吸收利用。在一些含有大量亚硫酸盐的果脯、蜜饯类食品中,维生素B1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某些人工合成色素在光照、高温等条件下,也会引发食品中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的降解,进而降低食品的整体营养品质。

2.2 降低生物利用率

某些食品添加剂会干扰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率。植酸盐,广泛存在于谷物、豆类等食品原料中,植酸盐能够与钙、铁、锌等矿物质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阻碍人体对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即使在食品中添加了足够的矿物质,但由于植酸盐的存在,人体实际能够摄取利用的量大打折扣。膳食纤维虽有促进肠道蠕动的益处,但过量添加在食品中时,会在肠道内吸附矿物质和维生素,减少它们与肠道吸收部位的接触,进而降低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2]。

2.3 掩盖营养缺陷

一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掩盖食品本身的营养缺陷,误导消费者。部分饮料中大量添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赋予饮料诱人的甜味。这类饮料往往除了提供大量糖分外,几乎不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一些食品通过添加人工色素来改善外观色泽,使原本因原料品质不佳或加工不当而色泽暗淡的食品变得鲜艳诱人,让消费者难以从外观上判断食品的真实营养状况,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食用低营养食品[3]。

3 应用食品添加剂提升食品营养品质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法规标准

根据不同食品的特性、加工工艺以及消费人群的营养需求,制定出细致入微且具有前瞻性的法规和标准。明确在乳制品中,各类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D、乳铁蛋白等的添加剂量上下限;在烘焙食品中,规定防腐剂、膨松剂的种类及使用范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标准变化,及时更新法规标准,确保其始终与实际需求相契合。通过完善法规标准,不仅能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还能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从源头上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4]。

3.2 加强生产监管

监管部门应定期对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检查,详细审查其生产流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成品包装,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卫生标准和质量要求。对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把控,防止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深入检查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原材料检验、半成品检测以及成品出厂检验制度,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一旦发现生产环节存在问题或产品质量不合格,立即责令企业整改,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3.3 强化检测技术

积极投入研发资源,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先进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的研究。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开发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各类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研发针对新型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加强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食品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全国性的食品添加剂检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及时发现违规添加和添加剂滥用问题,为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食品的营养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5]。

3.4 科学设计配方

食品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时,需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涵盖食品科学、营养学、化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他们要基于不同食品原料的营养特性,以及目标消费群体的特殊营养需求,运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精确设计食品添加剂配方。在设计饮料配方时,不仅要考虑口感与风味,还要结合营养成分,合理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同时确保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等添加剂的用量恰到好处,既满足消费者对口感的追求,又能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在配方设计过程中需反复进行小试、中试,对产品的稳定性、货架期、营养成分保留率等指标进行严格检测评估,不断优化配方,以实现营养强化与食品品质提升的完美平衡。

3.5 使标识透明化

食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食品包装上以清晰、醒目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完整标注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含量及作用。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专业术语给消费者造成理解障碍,将食品添加剂的具体信息真实地呈现给消费者。食品企业可以采用单独的标识区域,对添加剂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展示,方便消费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或引起消费者关注的添加剂,如某些致敏性添加剂,除了标注名称外,还应在旁边附上简短说明,提醒消费者注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二维码等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详细的添加剂信息,包括添加剂的来源、生产工艺、安全标准等,让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食品成分,进行更明智的消费选择,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度。

3.6 建立反馈机制

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共同搭建高效便捷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反馈机制。监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投诉举报渠道,如电话热线、网络平台等,鼓励消费者、行业从业者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反馈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违规添加、标识不清等情况。企业则要建立内部反馈系统,收集销售人员、生产一线员工以及合作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效果、市场反馈等方面的信息。监管部门和企业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定期汇总、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反馈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营养品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其对食品营养品质既展现出积极的提升作用,又存在消极影响。为了充分发挥食品添加剂在提升食品营养品质方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带来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生产监管、强化检测技术、科学设计配方等一系列优化策略的实施,引导食品行业合理、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营养、高品质的食品,推动食品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添.浅析食品安全与食品工程质量[J].中国食品工业,2022(24):68-69.

[2]张彦丽,刘琳,王会广,等.食品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食品,2022(24):85-87.

[3]智慧,马照刚.科学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N].宁夏日报,2022-12-08(8).

[4]李彦彦,韩琳,王婧.食品添加剂联合使用情况及累积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工业,2022(23):69-71.

[5]田刘凌,顾成博.基于消费者视角探究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问题的治理策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5):352-360.

作者简介:杨金伟(1986—),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环境。

通信作者:杨斌(1987—),男,湖北松滋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安全、化工。E-mail: yangbin0076@sina.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