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中的主要问题及方法研究
作者: 张钰Research on the Main Problems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in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ZHANG Yu (Rong'an Coun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Liuzhou 5454oo,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optimiz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rov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standardizing laboratory environmentcontrol,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qualityof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and help improve th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food safety; quality control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也日益严格。食品行业作为民生的重要领域,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食品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测技术更新滞后、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等,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深入研究食品检验检测中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迫在眉睫。这对于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意义重大。
1食品检验检测中的主要问题
1.1检测技术更新方面
当前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更新速度难以适应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在新型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及复杂污染物检测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传统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虽具备基础检测能力,但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已无法满足痕量污染物或新型合成物质的精准识别需求。例如,针对纳米级微塑料、新型农药代谢产物等新型污染物的检测,传统检测方法因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流程与配套试剂,常导致检测结果误判。此外,部分基层检测机构仍沿用数年前的检测标准,未及时引人基于分子生物学或人工智能的快速筛查技术,导致检测周期冗长、效率低下[。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之间的脱节问题尤为突出,科研机构的前沿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检测能力,加之技术推广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剧技术更新滞后对检测质量的制约。
1.2检测设备维护管理方面
食品检测设备的维护管理缺陷已成为影响检测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① 部分检测机构因经费不足或管理意识薄弱,长期使用维护超期的老旧设备,其核心部件如传感器、光学模块等因磨损或老化导致性能下降,检测数据偏差率显著升高。例如,若液相色谱仪的色谱柱未定期更换可能造成分离效率降低,进而影响目标物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② 设备维护流程缺乏规范化管理,日常校准、清洁及故障排查多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缺乏系统化的维护记录与预警机制,导致设备突发故障频发[2]。此外,高端检测设备如质谱仪、核磁共振仪在基层机构中的普及率较低,设备配置不均衡使得部分检测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制约检测覆盖范围与精度的提升。
1.3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方面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直接威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当前食品检测领域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能更新缓慢的问题,尤其对新型检测技术原理及仪器操作规范的掌握程度亟待提升[3]。部分检测人员对复杂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不熟悉。例如,在质谱联用技术中因参数设置错误或样品前处理不当,导致目标物信号丢失或背景干扰加剧。此外,检测机构内部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不同岗位的分级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多局限于基础理论,忽视实操能力与应急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人员流动性较高导致经验传承断层,新入职人员因缺乏系统指导,在独立操作中易出现流程疏漏,进一步放大人为因素对检测质量的负面影响。
1.4检测环境控制方面
实验室环境控制不严格是导致检测结果波动的重要潜在风险。食品检验检测对环境参数具有高度敏感性。例如,微生物检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但部分实验室因功能区划分不合理或通风系统设计缺陷,导致样本在传递过程中暴露于污染环境。温湿度控制不达标同样影响检测稳定性,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环境温度波动可能改变抗原抗体反应速率,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4]。此外,实验室洁净度管理存在漏洞,设备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粒污染物可能干扰光学仪器的检测信号,尤其在痕量元素分析中,环境本底值的轻微变化即可导致检测限偏移。部分机构未建立环境监测的常态化机制,仅依赖周期性抽检,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环境异常,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5]
2食品检验检测方法
2.1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新兴检测技术
检测机构需以技术革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①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技术攻关联盟,针对食品工业中涌现的新型风险因子,如纳米级微塑料、新型合成色素、转基因成分及耐药性微生物等,开展定向技术突破。例如,可探索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特异性核酸识别方法,结合生物传感器实现污染物的原位快速检测[;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质谱、色谱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复杂基质中痕量目标物的解析能力。 ② 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制订标准化操作流程、开发配套试剂盒及设备模块化设计,降低新兴技术的应用门槛。对于已成熟的前沿技术,如拉曼光谱快速筛查、量子点荧光标记等,应通过区域性试点项目验证其适用性,并组织跨机构技术推广会,搭建技术共享网络。同时,应定期修订检测标准体系,将前沿技术成果纳入国家或行业标准范畴,并配套开展技术应用培训,确保检测人员熟练掌握新技术原理与操作规范,全面提升检测技术的时效性与适用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4.pd原版全文
2.2加大食品检测设备投入,定期维护更替检测设备
检测机构需构建科学化的设备管理体系,从采购配置、运行维护到淘汰更新实现全流程优化。在设备配置层面,应依据检测任务优先级与技术要求,制订分阶段设备升级计划。对于承担高风险项目如婴幼儿配方食品检测或需满足国际互认要求的实验室,优先配置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高端设备;针对基层检测机构,则重点补充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近红外光谱仪等,以提升现场筛查能力。同时,要探索多元筹资模式,通过设备租赁、共享经济等创新机制缓解资金压力。在设备运维方面,需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温度、电压等设备运行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故障风险,并自动生成维护工单[8。例如,针对气相色谱仪的进样口密封圈磨损、质谱仪离子源污染等常见问题,可设定阈值预警并推送维护方案。此外,需建立设备性能衰减模型,结合检测精度要求与使用频次,制订差异化的校准周期与部件更换计划,避免“一刀切”式维护造成的资源浪费[9]。对于达到使用年限或因技术迭代被淘汰的设备,应严格执行强制报废制度,并通过设备置换补贴政策激励机构及时更新。
2.3 制订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提高检测人员专业素养
检测机构需依据岗位职责与技术难度,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体系。在培训架构设计上,应根据岗位职责划分技术层级[10]。针对新入职人员,重点强化基础技能培训,包括检测标准解读、仪器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规程及原始记录填写要求,通过“理论授课 + 实操考核”双轨制确保上岗资质;针对中级技术人员,开设专项能力提升课程,如复杂样品前处理技术、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及检测结果验证策略,并引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异常数据处理场景;针对高级技术骨干,则组织跨学科研修班,聚焦前沿技术动态、国际标准差异分析及实验室认可评审要点,培养其技术决策与质量管理能力。培训形式应兼顾灵活性与实效性,采用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操演练及模拟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并建立培训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评价挂钩。此外,需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制度,通过设立“导师制”促进经验传承,定期组织技能竞赛与能力认证,激发从业人员持续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管理层人员,应增设质量管理、风险防控等管理类课程,强化其统筹协调与决策能力,从而构建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步提升的人才培养体系。
2.4合理规划实验室功能区,严格控制食品检测环境
检测机构需依据检测项目特性与交叉污染风险,科学设计实验室空间布局。通过划分预处理区、仪器分析区、微生物检测区等独立功能区,并设置单向样品传递通道,最大限度地降低样本污染与人员流动干扰。针对温湿度、洁净度、振动等关键环境参数,需采用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并自动调节空调、净化装置等设施,确保环境条件符合检测标准。例如,在重金属检测实验室中,需严格控制通风系统以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的影响;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则需通过负压环境与高效过滤装置维持无菌状态。此外,应建立环境异常应急响应机制,制订环境超标时的样本保护、设备关停及数据追溯预案,并定期开展环境控制演练。在日常管理中,需严格执行清洁消毒制度,规范实验废弃物处理流程,同时通过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定期评估实验室环境合规性,形成闭环管理,为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对于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意义重大。未来,随着纳米技术、量子传感技术等前沿科技与食品检测深度融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将大幅提升,检测设备智能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进而实现自动化检测与数据分析。通过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检测人员能紧跟技术发展,提升专业技能。这些控制方法将全方位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为食品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李嘉影,臧雪君,张露丹,等.食品检验检测中技术的应用研究及问题分析[J].现代食品,2024(10):46-48.
[2]陈哲.影响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控制分析[J].现代食品,2021(6):76-78.
[3]杨博.关于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及控制的分析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2(16):193-195.
[4]盛建武,何苗,施汉昌.环境样品免疫检测基质效应分析与控制[J].环境科学,2012,33(6):2095-2103.
[5]于军什.基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检验检测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11):31-33.
[6]黄璐琦,孙旭飞,苑宁,等.CRISPR/Cas生物传感器检测食源性病原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22,22(10):378-390.
[7]刘正富,陈庚,孙东红,等.三重四极杆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校准实例分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4(4):91-93.
[8]巩泽龙,杨悦,严烨,等.食品检测实验室数字化转型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化的探讨[J中国标准化,2024(9):183-187.
[9]郭坤,王丹,崔爱英.食品检验检测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食品工业,2024(18):70-72.
[10]孙鑫泽,肖尧,刘海艳,等.食品检验检测中的细节问题及处理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4(6):61-6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