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与提升对策

作者: 郭爱娟 王瑜

Quality Control Issues in Food Safety Testing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GUO Aijuan,WANG Yu² (1.Eurofins Technology Service (Qingdao) Co., Ltd., Qingdao 2660oo, China; 2.Qingdao Product Quality Testing Research Institute,Qingdao 266ooo,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quality contro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spects of testing technology,personnel ability,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and supervisionand management in food safety testing, and proposes 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ccuracy and credibility ofthe test result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optimizing th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moting the unification of standards and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foo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Keywords: food safety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testing technologies; quality supervision

随着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食品种类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然而,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违规使用添加剂到微生物污染事件,都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对食品行业的声誉造成了重创。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手段,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检测质量控制水平,不仅能精准识别食品安全隐患,更能为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深入探究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保障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的重要性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食品安全检测质量直接关联着公众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消费者每日需要摄入多种多样的食品,倘若食品检测质量不过关,含有过量添加剂、有害微生物或重金属超标的食品就可能流入市场,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极有可能引发急性食物中毒,或因长期摄人有害物质,导致慢性疾病,如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损害身体健康。

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高质量的食品安全检测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规范且严格的检测质量把控,能促使食品生产企业遵循相关标准进行生产,推动企业加大在食品质量提升方面的投入,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这不仅能增强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贏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还能净化整个食品行业环境,淘汰那些不注重质量的不良企业,促进食品行业朝着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方向稳健发展。

从社会稳定层面分析,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易引发公众恐慌,冲击社会信任体系。而高质量的检测能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信心,稳定社会秩序,减少因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技术与设备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先进性与设备的可靠性是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我国部分检测机构仍存在技术滞后与设备管理不足的突出问题。从技术层面看,部分基层检测机构仍依赖传统化学分析法或低灵敏度的快速检测手段,对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残留、纳米材料迁移等的检测能力不足,难以应对食品产业链中不断涌现的复杂风险[1]。例如,部分机构因缺乏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或智能化检测平台,对微生物污染的溯源分析效率低下,检测周期过长,难以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供有效支撑。与此同时,检测设备的更新维护问题也较为常见,部分机构因经费限制或管理意识薄弱,长期使用超期服役的老旧设备,这类设备的检测精度与稳定性严重下降,尤其在高通量检测场景中易出现数据漂移或重复性偏差。

2.2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技术水平是影响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失衡现象。 ① 基层检测机构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学科背景,对检测原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应对复杂样品的预处理或十扰物排除等技术难题[2]。 ② 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机制不完善,新技术应用培训覆盖面有限,导致部分检测人员对色谱质谱联用、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的操作流程掌握不足,在仪器参数设置、数据判读等环节易产生偏差。

2.3检测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

检测标准的科学性与统一性是实现检测结果可比性的基础,然而当前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仍存在标准体系碎片化与更新滞后双重困境。从横向维度看,不同地区、行业甚至机构间采用的检测方法标准存在差异,如同一种农药残留的检测限值或前处理流程在区域标准与国家标准中要求不一,导致检测结果无法跨区域互认,严重制约监管协同效能。从纵向维度来看,部分检测标准未能及时响应食品工业的技术变革,尤其是针对新型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或包装材料迁移物的检测方法缺失,使得相关风险物质的筛查缺乏法定依据[3]。此外,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衔接度不足,部分进出口食品因国内外检测方法原理或判定阈值差异陷入贸易壁垒纠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5.pd原版全文

2.4质量监督管理有待加强

质量监督机制的完备性是保障检测流程合规性的重要防线,但现有监督体系在覆盖范围与执行力度上均存在明显短板。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部分检测机构未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检测过程的节点控制流于形式,如未严格执行平行样检测、空白对照试验或质控样插入等基础质控措施,导致异常数据难以及时发现与追溯。在外部监督层面,监管部门对检测机构的飞行检查频次不足,且抽查重点多集中于资质文件审查,对实际检测过程的关键环节如样品制备、仪器校准等动态监管力度较弱。此外,对违规行为的惩处机制尚未形成有效威慑,部分机构为降低成本或缩短周期,存在篡改检测数据、选择性上报结果等行为,但因缺乏全过程数据留痕与第三方复核机制,此类问题往往难以被及时查处[4]。

3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水平的策略

3.1引进先进检测技术,加强设备更新维护管理

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水平需以技术革新与设备管理为核心抓手。 ① 检测机构需建立技术迭代规划机制,针对新型污染物检测需求,优先引入拉曼光谱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阵列等高灵敏度技术,逐步替代传统检测方法,提升对痕量有害物质的识别能力[5]。 ② 加强设备采购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建立以检测需求为导向的采购评估体系,重点考察设备的检测精度、兼容性与扩展性,避免技术代际差异导致检测能力断层。 ③ 构建设备维护管理的标准化流程,设立专职技术团队负责日常巡检与故障排查,如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参数,预设温湿度、电压波动等预警阈值,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因素对检测稳定性的干扰。

3.2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能力

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技术落地的实效性,检测机构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体系以消除人为操作风险。 ① 联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开设定制化课程,围绕质谱联用技术、微生物快速鉴定等前沿领域开展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重点提升人员对复杂仪器的操作规范性[]。 ② 建立分级考核机制,根据岗位职责设定初级、中级与高级技能认证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挂钩,以激发人员自主学习动力。 ③ 引入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模拟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干扰物排除、数据异常处理等场景,强化人员在非理想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3.3推进食品质量检测标准统一

检测标准的科学性与适应性是保障质量控制结果可比性的基石,需通过多方协同机制破解标准滞后与碎片化难题。 ① 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导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标准协调平台,梳理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中关于检测方法、判定阈值等核心条款的技术差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方法学等效性验证,逐步淘汰重复性或矛盾性标准,推动检测流程的全国统一化。 ② 行业协会需联合科研机构成立标准动态评估工作组,定期汇总新型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及新兴污染物的风险监测数据,针对现有标准未覆盖的高风险物质,优先制订快速筛查方法及定量限值要求,确保标准体系与产业发展同步迭代。 ③ 加强国际标准转化与本土化适配研究,重点针对进出口食品中易引发贸易争端的技术指标,如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或微生物污染判定标准,通过双边技术磋商推动国内外检测方法的互认衔接,减少因标准差异导致的重复检测与资源浪费。

3.4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强化食品质量监督管理

检测机构需通过制度重构与监督强化实现质量控制的全流程覆盖。 ① 完善内部质量管理手册,明确样品接收、预处理、检测分析及报告出具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如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检测数据不可篡改,确保结果可追溯[]。 ② 推行盲样考核与内部比对试验,定期向实验室投放未知浓度质控样,通过结果偏离度评估检测流程的稳定性[8]。此外,应建立外部监督协同机制,主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的飞行检查,同时引人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独立评估,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合力。 ③ 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实时监测检测数据的异常波动趋势,及时排查质量隐患,推动质量控制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

4结语

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是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其效能直接关乎风险防控的精准度与公信力。当前检测体系在技术迭代、标准协同及监督闭环等方面仍面临多维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优化打破发展瓶颈。技术升级与设备管理的科学规划可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与稳定性,而人员能力建设则是实现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此外,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能够有效弥合方法差异与监管盲区,监督机制的强化则有助于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网络。未来,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加速与全球化贸易深化,检测质量控制需进一步聚焦智能化技术应用、国际标准互认及风险预警能力提升。唯有将技术、人才、标准与监督要素深度融合,方能形成稳定高效的质量控制生态,为食品产业链安全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徐会明,陶健.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3:85-87.

[2]赵子冰,陈玉珍.食品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4(19):94-96.

[3]黄鹤品.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20,27(4):133-134.

[4]郭玉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的控制措施研究[J].现代食品,2024(6):7-9.

[5]吕树军.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21):187-188.

[6]张自芳,张怀辉,杨子姗,等.混合式教学改革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2024,24(7):42-44.

[7]许晓辉,闫君,赵波,等.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关键点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12):52-56

[8]赵春辉.新媒体时代电商平台食品安全风险的治理措施:以“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为例[J].核农学报,2023,37(9):1906-19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51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