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乡村特色产业中食品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作者: 王瑜Discussion on Food Safety Issue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in Hebei Rural Specialty Industry
WANG Yu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s the food safety issues in Hebei's rural specialty industry and analyzes 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the industry in production,supervisionand consumption.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od safety issues faced by Hebei's rural specialty industry are mainly due to insuffcient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mperfect supervision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consumer awareness.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such as improv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and enhancing consumer awarenes,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ebei's rural specialty industry and food safety assurance.
Keywords: Hebei; rural specialty industry; food safety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枣产业、山药产业、小杂粮产业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重要“绊脚石”[。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危及消费者健康,也严重影响特色食品的市场信誉,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推进河北乡村产业振兴的紧迫课题。本文将围绕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现状、问题成因及应对举措3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河北乡村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河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及食品安全现状
1.1产业发展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在全省范围内,已形成了种植类、养殖类以及加工类等各种门类齐全的特色食品产业体系。全省共建设了14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藁城强筋小麦、晋州鸭梨、赞皇大枣等,其中藁城宫面的年产值超过了163亿元,晋州鸭梨的种植面积达到了 133km2 。全省积极推动传统美食的创新与精深加工,例如永年区开展的“一品一播”工程使得120余种特产线上销量增长了 15% ;赞皇县的酸枣产业成功实现转型,并提升了附加值。电商赋能(如直播矩阵使物流成本降低 30% )、政策支持(包含物流补贴、品牌孵化)以及三产融合(文旅与非遗产品相结合)成为关键的推动因素,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及县域经济升级。未来,河北省将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强化科技与品牌的驱动作用,充分释放乡村特色食品产业的潜力[2-3]
1.2 食品安全状况
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一些农户、企业受利益驱使,在农产品种植养殖中滥用化肥农药,在加工环节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或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直接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据河北省市场监管局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省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4.38万余起,涉案金额达8471万元,其中化肥农药残留超标案件增幅明显。“蜜枣农药残留”“牛肉注水”等负面报道频现媒体,严重损害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在消费者网上投诉方面,河北特色食品相关投诉量较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安全问题引发的公信力危机,导致优质特色农产品滞销,种植户收入下降,部分传统优势产业萎缩。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骨头”。
2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问题及成因分析
2.1生产环节的技术不足与管理缺失
目前,河北省乡村特色食品生产主体以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为主,普遍存在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设备简陋等问题,难以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① 传统生产工艺难以适应现代食品安全要求。部分农户采用传统种植养殖、加工方式,凭借经验作业,缺乏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卫生管理制度,产品质量难以稳定在现代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水平。 ② 现代化生产设施装备匮乏。据统计,全省大部分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仍使用人工操作或半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低、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水平。 ③ 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农户、小作坊经营者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责任意识缺失,片面追求产量和利润而忽视质量安全管理,个别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④ 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多数乡村食品企业内部缺乏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设备设施维护保养、生产过程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制度,一线员工安全意识差,管理措施不到位,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2.2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与地方特色的挑战
当前,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充分适应产业发展和公众需求,突出表现在监管力量薄弱、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等方面。 ① 基层监管力量、数量、质量都存在欠缺。基层食品监管机构编制少、人员少,与日益增长的监管任务形成明显反差。许多监管人员身兼多职,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难以履行好日常巡查、风险排查、应急处置等监管职能。 ② 检验检测能力亟待加强。基层食品检测仪器设备老化严重,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送检周期长,发现问题不及时。全省县级监管部门中业务用房面积、仪器设备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③ 信息化监管水平不高。尚未建成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产品溯源、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充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缓慢。④ 特色食品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提高。目前,对地方特色食品的监管主要依据国家统一标准,缺乏充分考虑产品特点、工艺特色的专门标准规范[4]。同时,传统的以抽检为主的“过筛子”式监管方式,对农村小作坊、小摊贩等非规范主体监管乏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07.pd原版全文
2.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不足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受益者,更是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5]。然而,当前河北省乡村消费者普遍存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足的问题。 ① 科学知识缺乏。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仅限于感官层面的“色、香、味、形”,缺乏必要的营养、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科学辨别食品真伪优劣。 ② 维权意识淡薄。许多消费者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影响,对食品安全问题持漠不关心的态度,遇到问题不愿举报投诉,放任不法行为,客观助长了食品安全违法生产经营的嚣张气焰。 ③ 获取信息渠道不畅通。目自前,政府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滞后,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主要依靠网络媒体,而媒体报道往往存在偏颇和误导,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形势的疑虑和恐慌情绪,影响了消费信心和市场流通秩序。
综上所述,当前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问题成因错综复杂,源头管控、过程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弱项。这就需要各方高度重视、协同发力,从标准、监管、法治、诚信等多个维度,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切实筑牢乡村特色食品安全防线。
3加强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夯实质量安全基础
标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为确保河北乡村特色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必须加快构建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在种植养殖环节,出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规程,明确投入品使用范围、用量标准、休药期等。在加工环节,制定突出“深州味道”“正定风味”等地方特色的团体标准,规范生产工艺流程,量化关键品质指标如色泽、滋味、杂质、有害物质限量等。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制定严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引领带动产业质量提升。在流通环节,研究制定特色食品包装、贮运、保鲜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最大限度保持产品原真品质。同时,要强化标准宣贯普及,通过培训、观摩、现场指导等方式,引导农户、中小企业准确把握并严格执行标准,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3.2加强重点环节监管,织密食品安全监管网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业投入品、畜禽定点屠宰、农村食品小作坊等薄弱环节,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加强监管。 ①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实名购买、登记使用等制度,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流入终端。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主产区因地制宜部署快检车、物联网传感器,以及时发现化肥农药违规使用行为。 ② 加强畜禽屠宰监管。全面推行生猪等畜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冷链配送、质量可追溯”模式,推动屠宰企业增配兽医官驻场监管。建立养殖场与屠宰场信息直联直报机制,实现活畜检疫、肉品品质检验全程留痕、可追溯。 ③ 规范食品小作坊。全面排查农村食品小作坊,建立台账,分类施策。对达到工业化生产标准的,纳入规范化管理,定期巡查;对熟制品加工点等,采取告知承诺、指导提升与强制关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管。 ④ 创新监管方式。大力推进“互联网 + 食品安全”,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产地可追溯、流向可查询、信息可共享的特色食品溯源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3.3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食品安全的生命线。要大力弘扬“诚信兴商”理念,引导生产经营者从单纯追求眼前利益,转向注重食品安全、打造品牌声誉的长远发展[]。 ① 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制作诚信公益广告,在产业集聚区、农贸市场等醒目位置宣传展示。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兴商宣传月”“质量安全万里行”活动,引导经营者讲诚信、保安全、守法纪。 ② 树立典型引路。广泛发掘“良心企业”“诚信标兵”,通过多渠道宣传推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中小企业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实行“公司 + 基地 + 农户”产销对接,形成诚信链条。 ③ 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食品企业信用档案,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诚实守信者实施“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措施;对失信违法者严格执行“黑名单”管理,限制其市场准入。推行食品安全责任险,将信用等级与保费挂钩,让守信经营者尝到“甜头”,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④ 强化社会共治。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快速核查、及时反馈机制。鼓励新闻媒体、消费者组织、第三方机构等积极参与,形成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合力。
4结语
保障河北乡村特色产业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更是一项关乎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各地各部门要以对公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立足河北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从农田到餐桌,从土壤到舌尖,严把质量关口,织密安全防线。通过完善标准规范、创新监管方式、培育诚信文化等措施,全面提升特色食品供给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河北乡村产业在发展中行稳致远,以独具特色的“河北味道”惠及全国居民。
参考文献
[1]张梦迪,孙蕊.河北辛集特色梨果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J].果农之友,2021(6):51-52.
[2]郭娜,吴清萍,张晨.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3):82-84.
[3]朱芳.旅游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7,33(6):217-220.
[4]邓雪琴.广东省发展乡村特色食品产业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5,22(1):22-25.
[5]钟石新.乡村振兴与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座谈会在东莞召开[J].中国食品工业,2024(7):9-10.
[6]石谢新.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指导意见解读[J].中国 食品工业,2023(7):19-21.
[7]本刊评论员.发展区域特色食品产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食品工业,2021(19):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