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黄小鸣 卢明波

Present Cond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Related Products in Haining

HUANG Xiaoming, LU Mingbo (Haining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Haining 31440o, China)

Abstract: Food-related produ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safety. Haining city has a large number of 11O food-related products certified enterprises,which was ranking first in Jiaxing.The paper based on the market upervision function,analyz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ood-related products industry in Haining city,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of food-related products in Haining city.

Keywords: food-related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目前,国家将5大类117种食品相关产品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管理。食品相关产品因与食品直接接触,在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为食品提供保护和便利,防止食品受到污染的同时,其本身的化学特性也会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例如,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可能会通过迁移作用进入食品,当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限量时,便会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产生潜在危害[2]。因此,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容忽视。

1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监管举措

1.1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全覆盖

海宁每年将食品相关产品纳入《海宁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目录》和《海宁市年度监督抽查计划》,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开展靶向抽查。抽检品类覆盖食品接触用塑料容器、食品接触用纸容器、食品用洗涤剂等。在日常抽检的基础上,海宁每年还会针对重点品种、重要时间节点及上级重点整治对象开展专项行动,通过监督抽查,全面了解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同时分析可能影响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指标和因素,从而督促指导生产企业采取针对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严守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1.2食品相关产品监管主体全覆盖

依托“浙江省产品质量智慧监管平台”,海宁建立了全市110家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数据库。全面归集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的底数、分布、证照资质、产品品类以及监督管理等信息,形成较为清晰的企业“画像”,为精准监管提供基础保障。

1.3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检查全覆盖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开展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2023年以来,共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各项检查包括首次证后检查、双随机监督检查、“回头看”监督检查共计241家次,开展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宣贯培训6场次,受训人员达62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同时开展质量帮扶行动,为18家质量管理较差的企业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在生产环境条件、设施设备管理等多方面提供技术帮扶,增强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发展现状

2.1 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通过对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全面普查发现,全市食品相关产品2023年平均营业收入9445万元。从企业人员构成和营业收入情况来看,相关企业类型以中小微型为主,其中 51.9% 的企业为小微型企业, 43.3% 的企业为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仅占 4.8%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能力较弱,大型龙头企业偏少。

2.2 企业产品类型相对集中

海宁现有食品相关产品许可获证企业110家,产品类型包括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电热食品加工设备以及食品用洗涤剂等。其中生产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有92家,占比高达 83.6% 。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的企业有16家,占比 14.5% 。其余为电热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品用洗涤剂生产企业。

2.3 企业区域布局相对均衡

从地区分布来看,除市区三街道外,海宁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斜桥镇、海昌街道、丁桥镇、长安镇、黄湾镇等镇(街道),其中,斜桥镇23家、海昌街道18家、长安镇17家、丁桥镇15家,总体分布较为均衡。

2.4产品质量状况相对稳定

从2021—2024年监督抽检情况来看,2021年共抽查59批次,合格率为 100% ;2022年共抽查96批次,合格率为 83.33% (8批次不合格,其中7批次标签标识不合格,1批次溶剂残留量总量不合格);2023年共抽查92批次,合格率为 97.82% (2批次不合格,其中1批次标签标识不合格,1批次耐温试验和负重性能不合格);2024年共抽查62批次,合格率为 98.41% (1批次乙醛含量不合格)。这说明海宁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整体相对稳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08.pd原版全文

3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行业问题分析

3.1企业规模能力不均衡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中小微型企业占大多数。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同质化竞争风险,自主创新能力弱,在产品、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聚集度低,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滞后。行业内缺少龙头型、领航型的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利于行业进行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各自经营,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复杂多样,给监管带来较大挑战。

3.2 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规定,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作为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企业,应当依法配备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以下简称“两员”),建立风险管控清单,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未依法配备“两员”,未对“两员”进行培训考核。“两员”由于专业水平有限,素质能力不足,对自身岗位职责认识不清,在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时,存在风险识别不充分、不全面等问题,提出的风险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部分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未建立或执行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不够细致,管控措施制订不够科学等,不能有效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3.3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能确保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从而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企业应建立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类型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根据生产实际和经验不断完善原材料采购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产品检验制度等[]。在实际检查过程中发现,部分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滞后,未结合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时更新完善;部分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形式化严重,操作性不强、导致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召回管理制度等未建立或建立不完善,无法通过建立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到运输贮存的全链条质量管控制度,形成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高整体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4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并持续保持取得生产许可的规定条件。以 50% 的覆盖率对全市54家食品相关产品开展双随机监督检查。对其生产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和检验室等功能区进行现场检查,结果发现相较往年,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仍发现不少问题。部分企业在生产环境条件、设备设施管理、原辅料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产品出厂检验把关不严、产品标签标识不规范等问题。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4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建议

4.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① 推行产业提能。立足海宁全市食品相关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产品质量提质升级,做精做专做优,引导企业注重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② 发挥示范引领。搭建企业交流学习平台,整合专业资源,通过组织示范观摩、专题培训、技术沙龙等形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集群作用,辐射带动小微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③ 注重品牌建设。发掘和培育本土品牌,挖掘文化元素,推广品牌标识,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对品牌的好感度。坚持将提升质量档次与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相结合,以高质量为核心打造海宁市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的“放心品牌”。

4.2 深化提质强企行动

成立产品质量加油站,由市场监管局联合技术机构搭建集专业诊断、精准指导与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点面结合开展产品质量入企“移动加油”活动。根据“双随机”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等结果分析,组织专家力量,挖掘行业薄弱环节、潜在风险等共性问题。聚焦产品质量安全、工艺技术瓶颈问题帮助企业进行质量技术改进、攻关,排查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建议。根据企业需求,完善“你点我帮”质量技术帮扶个性化模式,建立企业“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企业“评单”的闭环式服务机制,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品一策”,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3推行双重预防机制

在海宁市全域推进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质量双重预防机制建设[4。指导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质量风险识别评估方法和技术,精准梳理风险维度和风险等级,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实现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动态管理。同时,鼓励企业实施风险点位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管理,以图文或视频方式进行风险公示,确保作业人员全面掌握风险源,提升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控能力。

4.4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持续推进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两个规定”宣贯力度,编制指导手册,录制宣传视频。指导企业依法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开展“两员”培训考核,提升“两员”业务能力和水平。指导企业实施风险点位可视化管理,明确管控措施。督促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厂区环境和设施,建立高效运行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原辅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成品出厂检验、不合格品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各项制度,合理配置检验检测设备,夯实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管控能力,防范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4.5构建质量追溯机制

国家发布的一系列与食品相关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3160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4806.1—2016)都对食品接触材料生产加工溯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5-。实施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落实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单位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深化鼓励、引导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二维码迁移计划,将所生产的食品相关产品进行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lobalMigrationto2D,GM2D)赋码,建立一套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贮存运输到生产销售全程监控的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向社会公示企业基本信息、对法规标准的符合性声明、关键控制点记录、检验检测报告和年度自查报告等信息内容,并接受消费者的质量体验、评价反馈。以此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公平竞争、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