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及优化策略

作者: 王冰 张静 苏阳波

The Key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Quality Control of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WANG Bing, ZHANG Jing, SU Yangbo (Qingdao Zhongyi Monitoring Co.,Ltd.,Qingdao ,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 public's requirements for food quality are increasiglystrict.Foodsafetyis directlyrelated topeople's health,through the food monitoring workcan timely find andsolve the problems in allaspects offood production,can efectively improve food safety.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microbiologyandthe principle of microbial detection methods,clarifies the key points of food microbial detection,analyzes thekeyfactorsaffcting thequalityoffood microbial detection,andputs forward target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Keywords: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factors; optimization strategy

食品中所含的微生物大致可分为无害与有害两大类。其中,有害微生物不仅会导致食品变质,还可能会携带病原体,严重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因此,准确检测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含量至关重要。随着食品种类的日益丰富,原有的微生物检测方式已不再适用。不同类型的食品,其成分、加工方式及保存条件也各不相同,在选择检测技术时,需要不断提高检测的精度,准确识别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含量,减少误判的概率。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新型食品中微生物特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不同食品检测的要求。

1微生物概念及食品检测原理

1.1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指单细胞生物、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等。微生物群体较为复杂,可进一步分为细胞型及非细胞型两种类型。其中,细胞型的生物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中存在明显核区,但没有核膜;而真核微生物则具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由核酸、蛋白质组成,不具备细胞结构。病毒可通过细菌过滤器,但对大部分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物质较为敏感[1]。

1.2食品微生物检测原理

现阶段,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见方式包括常规培养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免疫磁珠捕获法。其中,常规培养法是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形态变化和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情况。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

PCR技术则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目标微生物的核酸片段,实现快速检测,适用于检验诺如病毒、大肠埃希氏菌。PCR技术依照微生物、DNA天然复制特征,确定检测所需的特定基因片段,检测效率更高。在PCR技术应用环节还可配合使用电泳成像法、荧光检测法,找到特定基因。

免疫磁珠捕获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性微生物的方法。该技术通过将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与磁珠微球偶联,实现对目标微生物的捕获。在实际操作中,磁珠与增菌液混合后,能够与微生物表面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力作用下,这些复合物被吸附到磁珠表面,从而实现微生物与其他成分的分离。此外,该技术也可以配合使用选择性平板分离方式、生化检测方式,确定目标微生物[2]。免疫磁珠捕获原理如图1所示。

图1免疫磁珠捕获原理

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及优化策略0

2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因素

2.1检测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食品微生物检测体系在多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① 有关管理部门在食品检测环节所使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例如,当前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其灵敏度有待提升。 ② 部分单位现有的检测技术无法满足新型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需求,导致检测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我国其他食品检测领域相比,微生物检测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尚不完善。部分企业未能严格遵循检测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工作的开展效果。

2.2 检测力度不足

当前,食品微生物检测管理力度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由于食品监管涉及的监管体系复杂,参与部门多,各部门监管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检测活动执行环节存在较多漏洞,如检测项目重叠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3检测环境因素

在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检测及理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尽管在食品检测过程中会设置专业试验室,但由于没有严格管控试验室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致使检测过程中的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检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4检测人员因素

工作人员操作水平也会影响到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因食品检验部门忽视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操作,导致工作人员在检测环节经常会出现操作失误等情况,检测结果与食品实际情况不符。在检测人员责任意识较差的情况下,也不会严格按照现有规范开展检测工作,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食品微生物检测控制对策

3.1提升标准化检测管理力度

在微生物检测环节,管理部门需落实检测管理机制,提升检测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落实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避免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等情况,提升食品检测工作开展效果[3]。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严格管控微生物检测范围,为后续食品质量评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着重检验食品原材料,将获得的检测数据借助报告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并由管理部门结合生产要求完善食品监管体系。积极开展全链条管理工作,包括食品中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检验检测管理和运输管理等,使食品生产工作满足质量与安全监管标准。对抽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由实验室对材料进行反复核查。在确定全部生产线检测合格后,才能允许产品进行生产。

3.2 完善检测工作职责

在食品检测过程中还应结合检测质量体系,完善检测工作各项职责,使食品检测工作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避免在检测中出现违规操作等问题,对企业或个人核心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依据食品种类、实际检测要求,完善微生物检测流程。检测工作也应与质量评估工作充分结合,将检测结果作为判断食品生产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获得检测数据后也需以报告的方式及时提交给监管单位,由检测机构进行反复核查。

数据处理也是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仔细分析试验数据,可充分发挥检测结果的参考作用。在数据采集环节中,还需要做好数据记录工作。这包括对传感器、试验检测设备以及自动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详细记录,以提高数据采集结果的可靠性。在获得实验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和筛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数据录入、校验和审核等环节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如果在数据中发现异常值,检测人员应仔细排查,分析异常值产生的原因,判断其为真实结果,还是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例如,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来判定异常值的来源,从而避免对最终数据结果产生不良影响[4]。

3.3 构建高素质检测团队

为从根本上提升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做好检测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落实检测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检测工作始终处于高效实施状态。全面调查微生物检测环节的具体情况,分析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制订专项纠正措施,增强食品加工环节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要求检测人员遵循检测管控体系,丰富自身工作经验,增强检测结果的全面性及精准度。优化检测培训体系,重点学习国家标准及先进检测方法,完善检测人员知识结构。

3.4做好检测环境管理工作

食品微生物检测环境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检测环境清洁度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应做好清洁室设计工作,要求在清洁室内设置二级缓冲隔离区。试验区应与办公室分开,尽量设置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出现交叉污染情况。例如,人员进入实验室需经过更衣室、缓冲间,再进入检测区域;物品需要先通过专用通道再进入实验室。此外,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应设计为负压,让气流能从低风险区缓慢流向高风险区,并配备高效过滤装置净化室内的空气。

3.5加强采样及样品处理方式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检测结果,应在采样过程中使用合理手段降低外源性污染问题的发生概率。采样前,采样人员需要先了解样品的来源、加工、储藏、运输等基本情况是否符合检测的标准,待检查完毕后方可进入采样环节。采样方法应根据样品种类及需求进行选择,表面采样多适用于固体表面、设备表面、环境表面等部位,在采样期间应避免污染源干扰;空气采样可评估空气中的微生物水平,多使用压力扩散采样、气采样器捕集、液体捕集等;体采样适用于液体食品、溶剂及水体,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出现二次污染[5]。在液体样品的采样过程中,应先进行充分搅拌,使其均匀后再进行采样。对于固体样品,需在样品的不同部位进行取样,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采集的样品应根据其类型选择适宜的保存条件。例如,冷藏和易腐样品需在 2~5‰ 条件下保存;冷冻样品应在 -15°C 以下的冰箱中保存;干燥样品则需在常温、阴凉、干燥处保存。对于冷冻样品,解冻时应在原容器中进行,可在 2~5‰ 条件下放置不超过 18h ,或在 45°C 条件下放置不超过 15min 解冻后应尽快进行检测。

4结语

为充分发挥微生物检测在保障食品安全性中的作用,应结合食品生产特征及需求,建立起科学可行的微生物检测管理体系。针对影响微生物质量的各类因素,完善质量监管流程,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构建高素质微生物检测团队,打造标准化洁净试验检测环境,以确保生物检测结果符合食品生产规范。

参考文献

[1]赵锡澄.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7):73-75.

[2]王晓峨,李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

[3]周丽娜.基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管理方式[J].现代食品,2024(10):25-27.

[4]何用.试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中国食品工业,2023(12):61-63.

[5]刘娅,张乾,张琳.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食品工业,2023(3):57-5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