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在食品包装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Gas Chromat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Volatile Harmful Substances in Food Packaging

LI Yang (Shandan CenterforFood and DrugInspection, Zhangye 7341oo,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gas chromat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typical harmful substances such as vinyl chloride,vinylidene chloride,epichlorohydrin,and benzene series compounds.It analyzes the key linksand technical diffculties in the detection proces,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pretreatment, equipment maintenance,personnel training,detection conditions,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Theaim is to improve theaccuracyandreliabilityof thedetectionresults,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 gas chromatography; food packaging; harmful substances; benzene series compounds; quality control

在现代食品工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食品包装作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各类食品包装材料在生产、储存及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挥发性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可能迁移至食品中,直接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气相色谱法凭借其高灵敏度、高分离效率等优势,在食品包装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领域崭露头角,为保障食品包装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守护公众健康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气相色谱法在常见食品包装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1.1检测氯乙烯

氯乙烯作为聚氯乙烯类食品包装材料的主要残留单体,广泛存在于塑料容器、保鲜膜及瓶盖密封垫中[1]。该物质在高温或长期储存条件下易迁移至食品,对人体肝脏及神经系统具有明显毒性。使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氯乙烯时,需依据其低沸点特性优化操作流程。 ① 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将样品密封于顶空瓶后,通过控制平衡温度与时间使氯乙烯充分挥发至气相,避免食品基质干扰[2]。 ② 选用中等极性毛细管色谱柱,结合程序升温模式分离目标物与共存成分,初始温度设定略低于氯乙烯沸点以延长保留时间,后期逐步升温加速高沸点杂质洗脱[3]。 ③ 检测阶段可配置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过调节氢气与空气流速优化响应灵敏度。对于痕量样品,可联用质谱检测器,利用氯乙烯特征离子碎片进行定性验证,降低假阳性风险[4]。 ④ 操作中需注意避免进样口温度过高导致氯乙烯热分解,同时定期校准检测器基线稳定性以确保定量准确性。

1.2检测偏二氯乙烯

偏二氯乙烯常见于复合膜与罐头內壁涂层,其与食品脂类成分的化学反应可能生成毒性副产物。检测时需针对其易挥发及痕量特性设计流程。前处理阶段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选择含氟聚合物涂层的萃取纤维,在特定吸附时间内选择性富集目标物。色谱分析采用弱极性色谱柱,初始柱温设置为低于常规值以延长偏二氯乙烯的保留时间,同时降低载气流速增强分离度[5]。电子捕获检测器需提前预热至工作温度,通过高纯度氮气载气降低背景噪声,检测器响应信号需通过标准物质校准验证线性范围。对于复杂基质样品,可采用双柱系统进行二次分离,第一柱分离主要干扰物,第二柱精准捕获目标峰[]。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实验室环境湿度,防止检测器灵敏度衰减,并定期更换色谱柱前端填料以维持分离性能。

1.3检测环氧氯丙烷

环氧氯丙烷在环氧树脂类包装材料中残留风险较高,其检测需要克服热不稳定与共流出干扰难题。样品前处理阶段需进行衍生化反应,采用乙酸酐在碱性条件下与目标物反应,生成稳定衍生物后经氮吹浓缩[7]。色谱分析选用弱极性固定相色谱柱,初始温度设置在衍生化物沸点以下,采用多阶梯度升温程序逐步分离干扰成分。质谱检测器需设定多反应监测模式,选择特征母离子与子离子进行定性定量,避免假阳性结果[2。操作中需注意衍生化反应时间与温度控制,确保反应完全且无副产物生成,同时质谱离子源需定期清洗以防止残留物污染。对于纸质包装样品,需增加超声辅助提取步骤,并采用硅胶柱净化去除色素等干扰物。

1.4检测苯系物

苯系物在油墨印刷与发泡塑料包装中残留显著,检测需实现多组分同步分离。直接进样时采用分流模式控制进样量,避免色谱柱超载,分流比依据样品浓度动态调整。色谱柱选用强极性固定相,通过优化载气线速度与升温速率分离苯、甲苯及二甲苯异构体[]。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需调节燃气比例使响应值处于线性范围内,对于共流出峰可采用质谱检测器辅助识别,通过特征离子丰度比确认目标物[9-10]。操作中需监控实验室有机溶剂本底值,定期更换进样隔垫与衬管,防止交叉污染。对于高脂肪食品接触材料,需增加皂化处理步骤分解脂类基质,以减少色谱柱污染风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40.pd原版全文

2优化食品包装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中气相色谱法应用的措施

2.1依据实际检测需求,科学优化前处理环节

检测机构需结合食品包装材料的理化特性与目标物的挥发性差异,针对性设计前处理方案,以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① 针对高脂类包装样品,优先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利用特定吸附涂层选择性富集目标物,以减少脂类基质对色谱柱的污染;对于液态或半固态样品,则可通过顶空进样结合动态顶空模式,通过调节平衡温度与振荡频率,促进挥发性成分充分逸出[]。 ② 针对痕量目标物检测,引入吹扫捕集技术,通过惰性气体连续吹扫样品表面,将挥发性物质高效捕集至吸附管,避免传统溶剂提取导致的损失[12]。 ③ 建立前处理方法的验证体系,通过加标回收实验与平行样分析,评估不同方法的稳定性与适用性,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例如,对于易氧化物质,需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完成样品制备,避免前处理过程中目标物降解。

2.2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保障仪器性能稳定

检测机构应制订系统化的仪器维护计划,确保气相色谱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① 定期对色谱柱进行老化处理,根据使用频率设定老化周期,通过程序升温清除柱内残留污染物,恢复分离效能;针对不同固定相类型,明确最高耐受温度与老化时长,避免过度处理导致柱效下降。 ② 建立检测器性能监测机制,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需定期清洁喷嘴与收集极,电子捕获检测器应监测放射源活度衰减情况,及时更换性能不足的部件。 ③ 实施仪器校准与期间核查,采用标准物质验证保留时间重复性与峰面积响应线性,对偏差超出允许范围的设备进行故障排查与参数调整。此外,需建立完整的设备使用与维护档案,记录维护操作的细节信息,为追溯性能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2.3开展专业检测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水平

检测机构需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强化技术人员的方法理解与实操能力。 ① 开设理论课程,系统讲解气相色谱法原理、前处理技术选择依据及干扰消除策略,重点剖析食品包装基质的复杂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机制。 ② 组织模拟操作训练,通过标准样品检测演练,规范进样手法、参数设置与数据分析流程,培养异常峰识别与基线漂移校正能力。 ③ 引入案例分析与故障模拟环节,针对常见问题如色谱柱过载、检测器灵敏度下降等,指导技术人员制订排查方案与应急措施。 ④ 建立定期考核与能力验证制度,通过盲样测试与技术比对,评估人员操作的规范性,对未达标者实施针对性“回炉”培训。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参与行业学术交流,跟踪国际最新检测技术动态,提升方法优化与技术创新能力。

2.4选择合适的载气、进样方式和检测器

检测机构需根据目标物性质与检测目标,科学配置气相色谱系统的关键组件。 ① 载气选择应兼顾分离效率与运行成本,对于低沸点挥发性物质,优先采用高纯度氮气以降低基线噪声;需快速分析的样品可切换为氢气作为载气,但应严格监控气路密封性以避免安全隐患。 ② 进样方式需匹配样品形态与浓度范围,高浓度样品采用分流模式以防止色谱柱超载,痕量分析则选择不分流进样以提高灵敏度[13];针对热不稳定物质,可启用冷柱箱进样功能,降低高温导致的分解风险。 ③ 检测器配置应基于目标物化学特性,如苯系物检测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以保障宽线性范围,含卤素化合物优选电子捕获检测器以提升选择性。同时,需定期开展检测器性能匹配实验,通过对比响应信号与噪声水平,优化不同检测场景下的设备组合方案。

2.5加强检测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全流程检测环境

检测机构需建立全流程环境控制体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干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① 实验室需配备独立温湿度调控系统,将操作区域温度维持在 20~25°C ,相对湿度控制在 40%~60% ,避免环境波动引起保留时间漂移。 ② 针对气相色谱仪等高精度设备,需要安装防震台或隔离地基,减少外部振动对基线稳定性的干扰;电路系统需配置稳压装置,防止电压波动导致检测信号异常。 ③ 严格管控实验室空气质量,在样品前处理区设置独立通风柜,防止挥发性溶剂交叉污染;定期开展背景空白实验,监测环境中目标物的本底浓度,必要时启用空气净化设备。 ④ 建立样品传递与存储规范,挥发性样品需使用密封性良好的惰性材质容器,短期存储环境应避光且温度低于 4qC ,长期保存则需置于深冷冰箱并记录存取日志,确保样品稳定性。

3结语

气相色谱法凭借其高灵敏度与精准的分离特性,在食品包装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中成效显著,能够准确检测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多种典型有害物质。通过优化前处理环节、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养、合理选择检测条件及严控检测环境等举措,可以明显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但目前该检测技术在应对复杂包装材料及痕量有害物质检测时,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检测方法与技术,持续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的灵敏度与抗干扰能力,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包装安全,守护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靳茂礼,黄雪静,剧京亚,等.PVC塑料食品包装中的2种荧光增白剂迁移规律研究[J].食品工程,2019(2):33-37.

[2]余婧,徐文浃,汪修意.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PVC食品包装材料中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的迁移量[J].化学分析计量,2023,32(6):46-51.

[3]赖建辉,郑志伟.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快速检 测空气中14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J实用预防医 学,2014,21(1):100-102.

[4]南洋,杜悦,李长兴.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VOCs[J].包装工程,2018,39(1):58-63.

[5]陈旭明,黄奕娜.食品包装材料中3种残留单体含量的测定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10):131-133.

[6]王微山,焦毅,沈荣静,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 定聚偏二氯乙烯膜中癸二酸二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J] 塑料工业,2019,47(3):97-100.

[7]闫小玉,南龙伟,门靖.环氧氯丙烷的分析检测研究进展[J].化工与医药工程,2022,43(2):16-22.

[8]余文琴,李根容,童兰艳,等.食品中苯系物的成因及检测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9):207-212.

[9]王雪娇,郦明浩.食品包材印刷油墨中苯系物含量测定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21,29(11):24-27.

[10]曾姝莉,徐涵秋,胡巍,等.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测定农产品塑料包装袋苯系物含量[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3(3):22-24.

[11]王冬梅.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溶剂[J].科学技术创新,2021(5):41-42.

[12]王莹莹,郭常青,周海平,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再生树脂中柠檬烯[J]分析科学学报,2012,28(2):265-268.

[13]陈晨.隔垫吹扫气流量对气相色谱分流/不分流进样口的影响简析[J].生命科学仪器,2017,15(6):42-4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4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