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的应用优势及建议

作者: 马璐艳

The Advantag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Storage

MA Luyan1.2 (1.Yuxi Technician College of Yunnan,Yuxi 6531oo, China; 2.Y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uxi 6531oo,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stor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suggestionsof this technology in food storage.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it has the advantages oflowcost,convenient operation,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beter preservation effect. Onthis basis, it is recommended to carryout safety risk assessment,strengthen supervision,standardize dosage and use standards, and use it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echnologies,soas to promote chemic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to bettr serve the field of food storage.

Keywords: chemical preservation; food storag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food safety

食品储存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持食品品质以及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储存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其保鲜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化学保鲜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储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缓食品氧化和酶促反应,从而延长食品保质期。然而,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深入研究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的应用优势

1.1成本较低

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的经济性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采购、应用及维护环节的低成本特性。相较于冷链运输、真空包装等物理保鲜技术或生物保鲜技术,化学保鲜剂的生产工艺更加成熟,原料来源广泛,如常见的二氧化硫、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等防腐剂,均能通过工业合成实现规模化生产,单位成本优势显著。以果蔬保鲜为例,采用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作为乙烯抑制剂,仅需微量即可延缓果实成熟,大幅降低保鲜投人[1]。此外,化学保鲜技术无须依赖复杂设备或高能耗环境,在常温条件下,通过简单喷涂或浸泡即可实现防腐剂的有效附着,避免冷链系统所需的高电力及设备维护费用。对于中小型食品企业或资源有限的地区而言,化学保鲜技术的低成本特性使其成为经济且高效的优先选择。

1.2操作方便快捷

化学保鲜技术的操作流程具有高度简化和标准化特征,能够提升食品储存效率。例如,脱氧剂可直接集成于食品包装环节,通过吸收包装内氧气抑制微生物活性,操作过程无须额外的设备或进行复杂培训,仅需将脱氧剂小袋与食品共同密封即可[2]。类似地,液态抑菌剂如乳酸链球菌素溶液可通过自动化喷洒设备均匀覆盖于食品表面,短时间内形成保护膜,简化传统保鲜技术中烦琐的分拣、预冷等步骤[3]。此外,相较于生物保鲜剂对储存温度或活性的严苛要求,化学保鲜剂的稳定性较强,多数产品在常温下即可长期保存。这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还缩短了食品加工周期,尤其适用于需快速处理的大量生鲜产品,可有效减少腐败损失。

1.3 适用范围广

化学保鲜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广泛的应用场景。针对不同食品的理化特性及腐败机制,可通过选择特定化学保鲜剂实现针对性防护。例如,抗坏血酸、特丁基对苯二酚等抗氧化剂可有效延缓含油脂食品的氧化酸败[4;丙酸钙、纳他霉素等防霉剂则适用于高水分含量的烘焙制品或乳酪制品[5]。此外,化学保鲜技术对储存环境的包容性较强,例如在高温高湿地区,苯甲酸盐类防腐剂仍能保持稳定活性,抑制热带水果因微生物滋生导致的快速腐烂;而在低温环境中,亚硝酸盐可通过抑制肉制品中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保障冷藏肉类的安全性[。化学保鲜技术还可在其他食品加工环节应用,在腌制、烘干等工艺中直接添加防腐成分,实现多阶段协同保鲜,进一步拓展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领域。

1.4食品保鲜效果好

化学保鲜技术能够延长货架期并维持食品的感官品质。二氧化氯作为强效氧化性杀菌剂,可快速灭杀水产品表面的嗜冷菌,同时避免高温灭菌导致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保留鱼类的弹性和鲜味[]。在果蔬保鲜领域,乙烯吸附剂能够阻断植物激素乙烯的释放,延缓细胞呼吸作用,使果蔬在运输中保持色泽[8]。对于鲜切的肉灰蓉,半胱氨酸等护色剂可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防止酶促褐变导致感官劣化。此外,复合型化学保鲜剂如乳酸与壳聚糖复配可发挥协同作用,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与干扰代谢双途径增强抑菌效果,其保鲜效能优于单一成分[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1.pd原版全文

2促进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应用的建议

2.1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在实际应用前,需构建多层次、前瞻性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保障其合规性。 ① 针对不同化学保鲜剂的成分特性与作用机制,建立分类评估框架。例如,对于具有潜在遗传毒性的亚硝酸盐类保鲜剂,需重点分析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与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的风险[1;而对于挥发性较强的二氧化氯气体,则需评估其在密闭包装中残留对消费者呼吸系统的潜在影响。 ② 开发基于代谢动力学的风险评估模型,模拟化学保鲜剂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路径,结合不同人群的生理差异,确定差异化安全阈值。 ③ 建立化学保鲜剂残留量的动态监测机制,周期性抽样检测食品供应链中原料、加工品及终产品,追踪其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迁移规律,并结合食品加工工艺对保鲜剂稳定性的影响,修正风险评估参数。例如,在果蔬保鲜中,需重点监测1-甲基环丙烯处理后乙烯代谢通路的改变是否会导致果实异常成熟或营养流失。

2.2 加大监管力度

为确保化学保鲜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需从生产源头至终端消费实施全链条精准监管。 ① 在生产环节,应建立化学保鲜剂生产许可与备案制度,要求企业提交完整的原料来源、合成工艺及杂质控制方案,并通过第三方实验室定期核查其成分纯度与稳定性。例如,针对苯甲酸钠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物,需强制规定杂质含量上限并纳入出厂检验项目。 ② 在流通环节,需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化学保鲜剂追溯系统,通过区块链记录其生产批次、运输路径及仓储条件,确保供应链透明可查[12]。 ③ 在使用环节,应强制要求食品企业公开保鲜剂添加种类、目的及预期效果,并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标注警示信息。监管部门可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对食品企业提交的工艺文件进行自动筛查,识别超范围使用或违规复配行为。针对水产品中二氧化氯的滥用问题,可通过便携式光谱仪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并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实施差异化抽检频率[13]。对于违规企业,除经济处罚外,还可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限制其产品准人资格,形成长效震慑效应。

2.3严格规范保鲜剂用量和使用标准

化学保鲜技术的科学化应用需以精细化标准体系为支撑。 ① 根据食品种类、加工方式及储存环境差异,制定分阶式使用标准。例如,针对高蛋白类肉制品,需明确亚硝酸盐的添加梯度与pH值关联阀值,在抑制肉毒杆菌的同时降低亚硝胺生成风险;对于易褐变的鲜切果蔬,则需依据品种特性设定抗坏血酸或半胱氨酸的浓度范围,平衡护色效果与风味损失。 ②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气候条件与运输周期优化保鲜剂用量。在梅雨季节可适当提高烘焙食品中丙酸钙的添加比例,以应对环境湿度升高导致的霉菌滋生问题[14]。此外,应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集成食品成分数据库与保鲜剂特性参数,通过算法模型自动匹配最优使用方案。例如,针对出口冷链食品,系统可综合计算运输时长、温度波动及包装材料透气性,推荐防腐剂与抗氧化剂的复配比例。为保障标准落地,需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保鲜剂配比操作,并建立操作日志审查制度,确保实际应用与标准要求高度一致。

2.4与其他技术联用

化学保鲜技术的效能提升需通过多技术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在工艺设计层面,可探索化学防腐剂与物理保鲜技术的耦合机制。例如,将脱氢乙酸钠与高压静电场结合应用于水果保鲜,前者抑制微生物代谢,后者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形成双重抑菌屏障;或将二氧化氯缓释片嵌入活性包装膜,通过化学杀菌与物理控湿协同延长生鲜蔬菜货架期[15]。在生物技术融合方面,可研究化学保鲜剂与益生菌的协同效应,如在发酵肉制品中联合使用乳酸钠与植物乳杆菌,利用化学抑菌与生物竞争排斥作用降低单一试剂用量。此外,需系统评估技术联用的兼容性与安全性,分析紫外辐照是否会导致抗氧化剂分解产生有害产物,或探究气调包装中氧气浓度变化对化学脱氧剂反应效率的影响。为实现技术集成标准化,应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制定联用技术操作规范,明确技术介入时序、作用强度及环境参数控制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保鲜技术在食品储存中呈现出显著优势。其所需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快捷,广泛适用于各类食品,且能有效保障食品保鲜效果。然而,为充分发挥该技术作用,需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强化生产与使用环节的监管,严格规范用量及使用标准,并合理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未来,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与技术的持续优化,化学保鲜技术有望在食品储存领域发挥更大效能,助力食品行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芹,李文绮,王纪文,等.不同预冷方式结合1-甲基环丙烯对红提葡萄的保鲜效果[J]新疆农业科学,2024,61(1):92-100.

[2]何江,刘林林,金彪,等.脱氧剂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保鲜与加工,2024,24(8):125-130.

[3]陈雪贞,雒举,黄林鑫,等.壳聚糖/乳酸链球菌素/茶多酚复合膜在锥栗保鲜中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12):20-25.

[4]韩焕美,何桂华,郑新华,等.植物油中特丁基对苯二酚的保鲜效果[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4):1402-1406.

[5]张祖丽,徐欢,李歆,等.纳他霉素在蛋糕表面防腐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16):182-187.

[6]陈洪生,国慧,刁静静,等.复合抗氧化剂处理对五香牛肉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21,42(11):204-210.

[7]甘晖,吕敏,陈秀荔,等.二氧化氯在果蔬和水产品贮运保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食品科技,2020,45(11):36-43.

[8]郭智鑫,孙畅,李高阳,等.1-MCP结合乙烯吸附剂处理对黄桃货架期品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23,23(9):213-223.

[9]朱志鹏,白羽嘉,段继华,等.半胱氨酸处理对鲜切肉苡蓉贮藏效果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50(18):161-168.

[10]陈秀梅,林妍,陈俊宇,等.聚乳酸/壳聚糖/肉桂醛单向阻湿双层膜的制备及其在秀珍菇保鲜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24,45(10):232-241.

[11]吴秀兰,任诗欣,何俊杰,等.果蔬保鲜技术现状及展望[J].山东化工,2022,51(12):111-114.

[12]郜海燕,吴伟杰,穆宏磊,等.食品新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绿色保鲜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学报,2022,22(9):1-12.

[13]伍慧方,袁荷芳,鲍晗锋,等.基于光谱技术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1):98-100.

[14]叶美玲,孙军华,胡琼,等.烘焙食品中常用防腐剂的检测及残留量分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22,52(2):69-73.

[15]刘杜娟,吴继军,徐玉娟,等.二氧化氯释放膜在鲜切火龙果保鲜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24(2):168-1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