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推行现状及思考
作者: 曹晓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Considerations of the Certificate of Commitment to Reach the Standard and Conformity for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uding County
CAO Xiao (Puding Coun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Puding 5621oo, China)
Abstract: The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 commitment certificat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current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andis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for consumers to identify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can effectively force producers and operators to fulfilltheir main responsibilities for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and safety.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Puding county in promoting the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 commitment certificate,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motion process,such as the lack of grassroots supervision power and system awarenes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Keywords: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certifcate of commitment to reach the standard and conformity; quality safety;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公众健康意识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追求农业高产,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激增,导致农产品污染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开始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1990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绿色食品工程,标志着我国绿色食品体系的初步建立;2001年,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开始推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正式确立;2006年,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立了良好农业规范(GoodAgriculturalPractices,GAP)认证制度[1-4]。2023年,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替代。这一系列制度的变化,从静态认证到动态监管,体现了政府在构建可持续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创新努力。
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是指由农产品生产者在自检或委托检测的基础上,自行开具的符合质量安全的合格承诺凭证,是农产品上市的身份识别[5]。其核心是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合格证制度从2016年在部分省份试点,到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再到2022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其纳入法律框架,从行政试行上升为法定要求,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核心工具。
1普定县承诺达标合格证推行现状
1.1普定县基本情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县城距安顺 28km 、贵阳 118km ,贵昆铁路、珠六复线穿境而过。普定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温和,多雾、降水丰沛、无霜期短,自然条件优越。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丰富,有朵贝茶、白旗韭黄、梭筛桃、普定高脚鸡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此外,普定县“一大一小”“一果一叶一草”(即肉牛、肉兔、金刺梨、茶叶、韭黄)等特色优势产业也较为明显。县域内蔬菜、水果、粮油种植规模广,产量丰富,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通过东西部协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带证上市,不仅保证了质量安全,也是确保黔货顺利出山的重要一环。
1.2合格证推广成效
自2020年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贵州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黔农发[2020]5号)以来,普定县积极开展合格证推广工作,率先开出全省第一张韭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县农业农村局认真组织各乡镇街道对辖区内各类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植大户建立主体名录;强制要求直供校园营养餐生产基地 100% 带证上市;积极推广带追溯码的电子合格证。截至目前,全县13个乡镇街道均配备电子合格证蓝牙打印机,为6家生产经营主体(涵盖茶叶、蔬菜、食用菌、禽蛋、畜禽)发放打印机各一台。目前,电子合格证开具主体75家,开具合格证次数868次,开具合格证11243张,带证上市农产品 3108.32t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8.pd原版全文
1.3 具体措施
1.3.1强化监督,发挥检察职能
2024年,普定县检察院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业农村局针对普定县部分农产品未开具或未按要求规范开具合格证问题,联合召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座谈会。通过“府检联动”机制,共同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① 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市场监督部门负责流通环节、检察机关负责法律监督的三方职责。 ② 联合发文,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的公告》以及《关于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衔接工作的通知》(普农字[2024]18号),督促各生产经营主体加强自检自控,全面推行合格证,市场经营主体严格落实索证查验,确保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实现全过程可控。 ③ 联合开展亮证行动,三部门深入茶叶、蔬菜基地,通过现场快检,依据检测结果选择承诺内容现场开具合格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开具合格证,落实主体责任。
1.3.2 强化激励,发挥示范作用
普定县化处镇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朵贝茶的发源地,茶园面积达到 13.3km2 ,同时是普定县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24年,普定县农业农村局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辖区内未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且持续规范开具合格证的生产经营主体,授予“普定县朵贝茶质量安全服务点”称号。通过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推动周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重点促进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及规范生产加工。服务点同时承担合格证开具服务,为不具备自主开具能力的主体提供合格证开具服务,构建起“以点带面、协同共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局面。
1.3.3强化培训,发挥宣传作用
在合格证制度推广实践中,针对基层主体认知薄弱、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普定县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多维度宣传双向发力,有效促进制度落地。普定县将合格证制度、快速检测(胶体金速测)等内容纳入每年召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训会,作为重要培训内容。通过政策讲解、理论授课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向各乡镇监管人员以及生产经营主体代表系统讲解合格证开具规范、信息录人及常见问题处理。此外,还通过人户手把手培训、借助市局到普定县开展全市农产品速测大比武的机会实地培训农产品速测技术,显著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及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与操作能力。通过“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线下通过普定县全民科普日等宣传活动发放明白纸、悬挂横幅标语强化政策渗透力,线上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解读合格证的意义,有效扩大制度的社会知晓度。
1.3.4强化执法,发挥警示作用
2023年,普定县农业执法大队查处一起未依法开具农产品合格证,并未按期整改被处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案件。2024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在巡查时对辖区内未根据质量安全控制、检测结果等开具合格证的15家生产经营主体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规范开具合格证138份。
2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监管力量缺乏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基层监管人员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守门人”,直接关系到人们舌尖上的安全。然而,目前普定县基层监管力量面临双重制约。 ① 监管人员数量少,全县仅有17名,其中县级2名,所属13个乡镇基本只有一名且监管人员多为兼职。 ② 乡镇监管人员岗位流动性较高,导致专业知识积累断层,监管连续性中断,增加了基层监管难度,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安全隐患。
2.2 制度认知缺乏
普定县种养殖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受年龄和知识水平限制,对合格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政策宣传、制度讲解时接受意愿不强;部分生产经营者虽赞同合格证制度,但因开证成本、便捷性、人工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如某茶企认为合格证影响外包装美观)导致开证积极性不高;部分偏远地区或小规模生产者对政策了解有限,缺乏开具合格证的主动性,导致开具率偏低;部分生产经营者存在从众心理,致使合格证制度推广和开具出现僵局。此外,消费者对合格证的认知程度亦有所欠缺,缺乏主动索证查验意识,未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即使生产经营主体开证,也不索证查验,这种认知上的错位进一步影响了开证主体的积极性。
2.3技术支撑与配套服务缺乏
目前,普定县生产经营主体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 通过登录微信小程序“贵农证”,在线填写信息后开具带追溯码的电子合格证,县级以上监管者可登录“贵州省承诺达标合格证”系统实时监管。 ② 由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模板,手工填写纸质合格证。
电子合格证是主推方式,可通过扫描追溯码查验信息,但需要生产经营主体在小程序注册、自行填写产品、产量等大量信息,同时需要配套插电式打印机,缺乏灵活性。纸质合格证在验证真伪、统计查询以及监管方面存在不便。从全国来看,合格证开具形成了“电子为主、纸质为辅”的二维体系,各地合格证的开具方式大同小异,但部分地区也进行了创新。例如,北京市采用包装印刷式合格证,二维码直接印制在农产品的外包装上;广东省推行防水、可粘贴电子合格证标签和双面防水吊牌电子合格证,通过小程序扫码激活后即可使用;四川、浙江等地引入了线下自助设备打印,农户携带身份证即可通过专用设备自行填写并打印合格证,实现“即办即取”
普定县仅13个乡镇以及6家生产经营主体配备电子合格证配套打印机,不具备开具合格证的生产经营主体可前往乡镇监管机构申请检测并开具合格证。然而,普定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部分村落偏远、交通不便,现有的配套打印机数量难以满足各种开证需求。
2.4合格证开具规范缺乏
在日常监管巡查中发现,部分生产经营户未严格按照规定开具合格证,存在以下问题。 ① 对开具的合格证未如实或依据检测结果选择承诺依据(质量安全控制符合要求、自我检测合格、委托检测合格)。② 带包装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未以销售包装为单元开具合格证。 ③ 未按照规定做好开具记录保存。 ④ 合格证信息无法与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记录等关联,导致合格证的真实性存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paq2025065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