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

作者: 冯继强

摘 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食品加工企业未依照行业要求控制食品添加剂使用量,防腐剂使用超标情况严重,或存在加工原料以次充好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各方通力合作,重点解决。本文将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讨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Discussion on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ssues and Solutions

FENG Jiqia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Jiyang District, Jinan City, Jinan 2514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food safety monitoring work, such as foo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do not control the amount of food additiv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the use of preservatives is serious, or the existence of shoddy processing raw material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nsumers, so all parties need to cooperate and focus on solving.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discuss the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Keywords: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 strategy

从宏观上看,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引起人们的恐慌,同时可能影响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从微观上看,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使食品加工行业的经济效益减损,甚至导致企业濒临破产,对区域经济发展颇为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和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正视当前工作中的漏洞,从而对当前工作进行改善,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1 当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体系不健全,部门主体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足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尽管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指导监管工作的开展,保障监管工作落实的相关监管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依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进而与人们的需求呈现出明显不适配性。此外,食品安全不同部门之间并未充分沟通信息,导致部门间的整体协调性较差,进而导致食品加工、产销等环节出现安全问题时,难以找到对应的监管主体[1-2]。

1.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完善性有待提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效果千差万别,增加了执法人员的操作难度以及食品加工企业的理解成本。例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通常规定食品加工车间应保持环境整洁,但实际生产环节,无明确的相关环境质量要求。此外,食品加工车间应与污染源处理场所之间保持合适距离,但未明确规定合适距离具体是多少,从而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加工企业和执法部门之间推卸责任的可能性,极大削弱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公信力[3-4]。

1.3 食品安全检测难度大

食品安全监测难度较大,是当前监测工作的重点问题[5-6],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食品成分相对复杂。随着食品加工行业技术的发展,食品中大量添加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无机物等,食品种类逐渐增加,从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监测难度[7]。②食品污染源较多。食品污染源以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污染和环境污染为主,且污染源不同,对监测技术的使用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③样品处理复杂化。食品样品来源于多个渠道,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样品进行提取、纯化等,操作步骤复杂,容易产生误差[8]。④对监测效率的要求较高。由于食品成分复杂且食品企业增多,对食品监测工作的完成速度要求较高[9]。

1.4 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利用价值低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任务较多,需要各个主体通力合作,但是当前不同部门之间普遍存在数据共享程度较差的问题。当前技术发展背景下,不同食品安全监管主体部门之间无法保证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进而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外发布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现象,增加了消费者出现食品安全风险的可能。此外,这也导致消费者无法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当前数据共享存在的一些弊端[10]。

1.5 食品安全监测人员不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

食品安全监测人员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是否能够依照岗位制度要求落实相关工作,并根据工作要求变化加强学习,是提高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前一些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和部门的人员素质远未达到预期要求。①部分工作人员未能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形成正确认识[11]。②部分工作人员未能保持自主学习意识,过于依赖以往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对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相关法律条例研究不深。③食品安全部门未能结合不同岗位、员工的实际情况,通过定期组织有关培训以及讲座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且培训流于形式,进一步影响了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12]。

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构建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结合消费者的意见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条例的要求,完善当前监管条例存在的问题,保证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可行性。②政府部门应当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合理修订,对于原有条例中解释不清的地方,应进行充分说明,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以统一落实[13]。

2.2 细化不同部门权责

①考虑到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各部门在落实分段监管工作的同时,应能够互相形成合力,重视工作效果的综合性和协调性。②县级以上的监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条例要求,行使各自职权,突出监管职能。不同部门应互相配合,保证工作之间的衔接性以及监管链条的完整性[14-15]。

2.3 重视监测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为了强化信息之间的流动,增强数据的共享性,保证监管工作的实际落地,监测技术和方法的革新应成为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重点工作。食品安全监测机构不仅需要发挥常规管理优势,还需要依照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因此,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新型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监测机构可向相关部门申请技术更新资金,加强硬件设备的更新,并结合实践中所使用的监测技术,适当引进硬件设备,保证监测工作的妥善落实[16-18]。

2.4 抹平地区性差异,切实开展监管工作

①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需要重视和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收集不同区域、不同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避免盲目开展后续工作。②相关人员应深入一线,增强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现场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有序开展整治工作。③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本地食品加工企业的调研,明确当地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增强风险意识,并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宣传教育,使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意识深入人心。④监测机构应增加采样监测点,适当扩大原有的监测范围,提高数据共享程度以及数据收集能力。⑤在检测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扩大监测点范围,以便更好地掌握食品危害因素的地区分布,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食品安全风险因素降至最低。⑥监管部门应加大食品源头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建立第一道食品安全防护墙。⑦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使食品监测范围更广,为保障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使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19-20]。

2.5 增强对食品安全监测机构人员的培训

①企业应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拓宽培训渠道以及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全面提升人员素质。②企业应定期考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培训效果,进而保证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符合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要求[21]。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产品农药,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原理,检验前期准备和仪器维护,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讲解,农产品相关法律和手段,职业道德规范等。培训形式需要和人员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相符,尽量以双向交流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人员培训过后,应针对性开展考核工作,重点考察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一旦人员自身能力没有达标,应对人员未达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重新组织对人员的培训,查漏补缺。通过培训,食品安全监测机构人员应掌握食品卫生监测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熟悉食品检验检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食品常规检验工作,独立完成常规项监测和分析工作。③食品安全监测机构人员需要通过培训开阔眼界,增强自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与责任感。④对于食品安全监测机构而言,专业技能人才的扩充,也有助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为相关工作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及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重视工作环境和技术的革新,以及人员的培养,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刘桂琴,关晶晶,董龙涛.食品安全检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3(6):123-126.

[2]廖盛美,张清海,李林竹,等.中国基于检验检测的食品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3,44(17):305-311.

[3]陈彬,管彬彬.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现状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5):5111-5114.

[4]王冬玲,徐传霞,孙莹,等.食品安全与食品监督管理探讨[J].中国食品工业,2023(12):70-72.

[5]何志梅,熊琴平,张静,等.江西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3):572-576.

[6]余超,李文学,李迎月,等.省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样本量的确定方法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2):3869-3872.

[7]文宇萍,崔泰花.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3(18):74-76.

[8]杨威.浅谈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食品,2023(14):51-53.

[9]贾春英.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分标准应用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6):22.

[10]朱波,赖璟琦,叶小莉,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糖精钠假阳性样品的判别与确证思路[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2,32(1):20-25.

[11]黄文华,贺清辉,雷千蕴,等.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控制措施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2(4):51-53.

[12]阮晓星,金鑫,吴焱.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关联性分析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5):148-156.

[13]廖盛美,张清海,李林竹,等.中国基于检验检测的食品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3,44(17):305-311.

[14]辛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3):67-68.

[15]于晓刚,刘哲,苗得庆.大数据视角下的贵州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探索[J].现代食品,2021,6(24):

162-164.

[16]林滢,宋旭岩,赵国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3(10):151-153.

[17]陈乐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质量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22,28(9):113-115.

[18]钟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2(17):86-87.

[19]杨春元,吴宏升,李秀苾.2012—2021年阳朔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3,29(3):

170-173.

[20]杜琳,温圣军,袁刚.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22,38(11):82-85.

[21]辛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3):67-68.

作者简介:冯继强(1983—),男,山东济南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