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作者: 李文平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食品供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食品在数量上已经能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人们开始重点关注食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背景,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从多个角度提出应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改善策略,以期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改善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LI Wenping
(Jinchuan District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Jinchang 737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gradually improv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demand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Food has basically met people’s daily needs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people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food types,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food quality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is a key issue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ing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from various angles,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Keywords: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status; improvement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需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食品质量符合要求。在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对食品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要求,督促各食品生产加工、零售主体遵守相关法规。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发挥各部门职能,调动多方力量联动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机制内容,规范食品市场主体,提高食品市场门槛,从源头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保障[1]。
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背景
我国资源丰富,人口多,食品市场体量大。我国历来高度关注食品市场的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与食品质量相关的标准、条例,探索出了对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框架与监管工作模式,有效确保了我国食品的质量稳定与安全。尤其是202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关于食品的生产与供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从原本的数量转变为种类、质量与安全,更加重视食品的品质。然而,我国食品市场体量大,食品类型较多,食品供应链结构复杂,存在很多规模小且分散的生产主体、经营主体,这给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同时,线上销售的发展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新的问题[2]。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在原料种植与养殖环节存在非法使用药物、卫生不达标的情况;在生产加工环节出现环境卫生问题、材料质量问题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出台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机结合,形成了全过程的监管链,进一步提升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发展水平。
2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
2.1 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果
2.1.1 形成一定的组织领导框架
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持续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领导。市县两级成立各类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如进行农产品食品监管、农副食品监管、生鲜食品监管等。各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负责人员任组长,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指派专门人员进入小组成为组员,给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全面的指导。同时,各地区在属地管辖范围内设定食品质量安全试点单位,积极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工作,签订监管目标责任书,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资格,严重者则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1.2 形成产前—产中监管形式
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严格落实质量标准,分别对食品的产前环节、生产环节开展监管,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由相关部门牵头组成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的专家队伍,邀请一线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人员与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食品标准化技术专家库,定期探讨食品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并制定相关制度。与此同时,提出了生产记录实时记录监督方法,严格执行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测与抽检工作,尤其对风险隐患大的品类进行重点抽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贯彻落实食品生产记录管理方法,提出记录全生产过程的监管设想,致力于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
2.2 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不足之处
2.2.1 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认为本地区内相关部门的配合性不足、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好,这主要体现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各部门协调运转不畅、信息流通阻塞、彼此权责界限不清晰等方面。一般来说,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安全部门、公安部门等分别承担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部分责任,其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监管工作,并积极配合监管人员的各项监管活动。然而现阶段各部门配合程度较低,其在生产、流通两个环节监管的对接仍然需要改善。
2.2.2 监管对象重视程度不足
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象主要是指参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如粮食种植户、养殖人员、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企业、零售商超、售卖食品的小商户等。现如今仍然有部分监管对象不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甚至心存侥幸。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部分监管对象存在思想偏差,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配合度不高,还缺乏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认识,没有严格落实各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从而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负担,严重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
3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改善策略
3.1 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多部门联动监管
就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来说,明确各部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各部门配合与协调,是进一步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升监管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明确界定各监管工作参与方的权责,清晰划分监管委员会、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检察院、纪委监委等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例如,农业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协调工作;公安机关负责严厉打击市场上的“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食品流通则立刻立案处理;检察机关负责对违法犯罪的食品生产方、食品零售方发起公诉[3]。明确多方职能,可以促使各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提升食品质量的安全水平,从源头规避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设置市场准入机制,强化事前监管力度
针对现阶段食品种类多、主体规模小且分散的情况,建议适当提高食品市场的准入门槛,进一步优化设置准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控功能,加强对食品流通之前环节的监管。对于进入市场的食品进行检验,要求其附带合格证及相关资料,检验合格后再允许进入市场。对于部分零售、小摊贩,则提出统一的经营资格管理要求,各小商贩、食品现场加工零售主体,需要具备相关资格证才能从事食品行业[4]。食品准入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需要循序渐进、不间断地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确保市场准入机制符合时代背景、为人们构建一道食品质量安全防线。
3.3 持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依据,也是对食品市场主体进行约束的依据。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各项标准明确、精细、规范,这样才能给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要时刻关注食品市场发展情况,针对新兴食品类型、食品流通方式,快速制定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补充标准体系[5]。例如,针对2020年之后新兴的“线上团购蔬菜水果”,应当结合其销售方式、供应关系与结构,明确提出对水果蔬菜基地的行业资质要求、对“线上中间商”的经营资质要求、对水果蔬菜本身的品质与安全质量要求,形成相关标准条例,进一步补充标准体系,让标准体系始终与食品市场相契合,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
3.4 常态化监管宣传,提升监管对象安全意识
监管对象自身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动遵守相关要求,将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作为产品研发与生产要求,从源头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也能够让其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让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顺利开展。建议相关部门与文化宣传部门、社区机构联合,共同开展常态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宣传、食品质量安全条例宣传。在宣传时,可以开通抖音直播间、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官方号等,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宣传矩阵,日常推送关于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案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成果,在社会环境中营造食品质量安全氛围,同时传递监管工作重点,促使各监管对象通过平台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积极主动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细节[6]。
3.5 利用现代技术支持,发展数字化监管
近年来,食品供需关系链逐渐发生变化,原本单一的“线下流通”逐渐转变为“线上流通”“点对点流通”,传统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对现代技术的应用,利用技术优势搭建数字化、智慧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依托平台全方位搜集关于食品的相关信息,如食品生产企业信息、食品生产加工信息、食品投入市场信息和抽检信息等,将大量信息整合起来,才能建立全过程信息数据库,以便于相关部门人员利用数据信息追溯食品源头,开展监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登录平台,通过数据信息选择更安全的食品产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迫在眉睫,改善监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力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但是仍然有所不足。这需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整合监管力量,由各方人员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履行职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食品安全与质量条例的落实。今后,应当根据食品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持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识水平,让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更完善。
参考文献
[1]龙作亮,郑曦春,冯银萍,等.食盐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探索实践[J].中国井矿盐,2024,55(2):44-46.
[2]晚春东,金璐瑶.供应链视角下网购食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及控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4,44(2):
99-110.
[3]林海滢,梁永恒,任艳琦,等.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质量管理的探讨[J].食品工业,2023,44(6):341-343.
[4]杜睿.高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7):100-102.
[5]陈淑云.基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6):80-81.
[6]罗姗娜,杨景平.基于法律视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J].法制博览,2020(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