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研究
作者: 刘小燕 管永斌 王潇婧 张增瑞
摘 要:目的:探讨城乡之间不同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收集泸州市3 869名中学生的膳食数据和体格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提取了3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蔬果以及速食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以及父亲体型对城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显著(P<0.05);父母亲体型、锻炼强度以及每周在校吃饭天数对乡村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显著(P<0.05)。结论:不同膳食模式下影响泸州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因素不同,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关键词: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城乡差异
A Study on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s
LIU Xiaoyan GUAN Yongbin WANG Xiaojing ZHANG Zengrui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2.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what cause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e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Method: The diets and physical exams of 3 869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Luzhou city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he study found three main diets: traditional, fruit and veg, and fast food.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der, whether the child was an only child,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and father’s body type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urba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0.05). Parent’s body type, intensity of exercise and the number of days of eating at school per week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rur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0.05). Conclus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Luzhou cit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different depending on their die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tak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Keywords: dietary patter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rban-rural differences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标。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BMI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超重肥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国公共卫生问题。超重肥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与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有密切关系,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相关研究报道[2],青少年超重肥胖受膳食结构、运动习惯、遗传因素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其中膳食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是一个二元结构社会,城乡之间明显的差异会使青少年从出生起所获得的资源就不同,这些不同必然会对他们的膳食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因此,探究城乡不同膳食模式下影响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预防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数据来源于“泸州市青少年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课题,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3 869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3]。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及膳食情况,并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测量其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值[BMI=体重(kg)/身高2(m)]。问卷经信效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867,效度检验KMO系数为0.806,信度效度良好。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做一致性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类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不同膳食模式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及膳食模式的提取
抽取的3 869名中学生中共有3 650名被纳入最终分析,年龄分布在10~21岁。其中居住地在城市的中学生804人,占比22%;居住地在乡村的中学生2 846人,占比78%,详细数据见表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3种膳食模式,分别为本地传统模式、蔬菜水果模式和速食模式[3]。
2.2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中学生超重肥胖人数为468人,整体超重肥胖率为12.8%(468/3 650)。其中城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人数125人,超重肥胖率15.5%(125/804);乡村中学生超重肥胖人数343人,超重肥胖率为12.1%(343/2 846)。城市和乡村中学生超重肥胖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852,P<0.05)。
对城乡不同膳食模式下中学生超重肥胖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具体如下。
(1)城市。城市传统模式下,不同性别、母亲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每周在校不同的吃饭天数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市蔬果模式下,不同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以及不同的晚上睡眠时长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城市速食模式下,不同性别、父亲体型不同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
(2)乡村。乡村传统模式下,父亲体型不同和母亲体型不同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乡村蔬果模式下,母亲体型不同、学校位置不同以及锻炼强度不同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乡村速食模式下,母亲体型不同、每周在校吃饭天数不同以及每周在外就餐次数不同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 城乡不同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不同膳食模式下中学生是否超重肥胖为因变量,选取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城乡不同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居住地在城市的中学生,传统模式下,女性(OR=0.439)、母亲中等文化程度(OR=0.237)及母亲高等文化程度(OR=0.335)更不易引起中学生超重肥胖;蔬果模式下,非独生子女(OR=0.402)更不易引起中学生超重肥胖;速食模式下,女性(OR=0.311)更不易引起中学生超重肥胖;父亲超重肥胖(OR=2.374)更易导致中学生超重肥胖。对于居住地在乡村的中学生,传统模式下,父亲超重肥胖(OR=1.487)、母亲超重肥胖(OR=2.179)更易导致中学生超重肥胖;蔬果模式下,高强度的锻炼(OR=1.777)更易导致中学生超重肥胖;速食模式下,母亲超重肥胖(OR=1.949)更易导致中学生超重肥胖;每周在校吃饭天数≥5 d(OR=0.549)更不易引起中学生超重肥胖,见表2。
3 讨论与结论
本次研究显示,泸州市中学生整体超重肥胖率为12.8%,其中城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5%,乡村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2.1%,城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率高于乡村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这与杨彦玲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对于城市传统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性别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而乡村传统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父亲和母亲的体型。这可能是由于乡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5],孩子的饮食习惯受到父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而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层次明显,文化程度高的母亲对膳食营养的知识了解程度更高,所以城市中学生的超重肥胖率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另外,城市中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而乡村中学生的性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乡村,城市家庭的经济条件更好,很多城市男生能量摄入较高,而女生更关注自己的身材管理,导致城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的现象。
对于城市蔬果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主要受到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影响,而乡村蔬果膳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锻炼强度。另外,本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的超重肥胖率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乡村中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超重肥胖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可获得的食物资源更多,在蔬果模式下,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让孩子摄入更多的牛奶、坚果导致的。在乡村地区,高水平锻炼强度的中学生超重肥胖率较高,这与周天舒[6]得出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能够对BMI产生影响,且高水平身体活动的学生BMI值最高的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部分乡村学生需要干农活,其体力活动强度高于城市学生,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学生肌肉含量较高,导致BMI值偏高。身体活动量偏低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中学生应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并保持健康体重。
对于城市速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主要受到性别和父亲体型的影响,而乡村速食模式中学生超重肥胖主要受到母亲体型和每周在校吃饭天数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乡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由母亲照顾,其饮食习惯受母亲影响较大;而受到新时代育儿观念的影响,城市家庭中父亲育儿参与度较高,学生的饮食习惯受父亲影响较大。另外,乡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膳食营养知识了解较少,通常不注意合理搭配。而相对于乡村家庭来说,学校食堂搭配更为合理,所以每周在校吃饭天数更多的乡村中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概率更低,而居住地在城市的学生则没有这种差异。
综上,居住地在城市的中学生超重肥胖受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以及父亲体型的影响;居住地在乡村的中学生超重肥胖受到父母亲体型、锻炼强度以及每周在校吃饭天数的影响。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干预措施,特别是加强城市男生、低文化程度家庭的营养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膳食,预防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PENG L T,WU S,ZHOU N,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ldren with obesity[J].BMC Pediatr,2021,21(1):122.
[2]任亚亚,李元霞,高永伟.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12):1180-1184.
[3]刘小燕,邱明,康家豪,等.泸州市青少年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3):280-284.
[4]杨彦玲,张强,闵向东,等.2016—2017年云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J].卫生研究,2023,52(3):369-374.
[5]廖亚菲.四川省居民受教育程度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2.
[6]周天舒.徐州市铜山区农村小学生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