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曹慧 王瑾摘 要: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整个监管体系的末梢神经,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监管资源配置不足、监管体系机制不完善、监管执法能力薄弱等问题,并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以及加强社会共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构建起保障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切实维护公众食品安全。
关键词:基层治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regulatory system,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food safety strategic goals. Taking strengthening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allocation of supervision resources, imperfect supervision system mechanism, and weak supervision and law enforcement capabilities. It also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co-governance, aiming to build a solid line of defense to ensure food safety and effectively safeguard public food safety.
Keywords: grassroots governanc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中向好,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99.7万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73%。由此可见,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基层监管工作仍需加强。
1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问题。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涵盖了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病原体的存在)、化学污染(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如滥用防腐剂、色素)、标签欺诈(如虚假宣传、配料信息不实)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急性食物中毒、慢性疾病甚至致癌等严重后果。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可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健康风险,从而提高人们整体的健康水平。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可以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维护社会和谐。完善的监管体系可以推动食品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风险[1]。
2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管资源配置不足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资源配置不足的难题。基层监管部门人员配置与监管任务不相匹配,普遍存在“编少人少”的现象,部分乡镇甚至只有几名工作人员负责整个辖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导致监管覆盖面严重不足,难以有效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2]。许多地区监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监管经费需要由基层监管人员自行垫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2.2 监管体系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存在着监管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边界模糊的问题,导致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影响监管效率和效果[3]。一些基层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间、部门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此外,现行的法规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规定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2.3 监管执法能力薄弱
许多地区监管执法能力薄弱,难以保障食品安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问题[4]。部分监管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执法经验,在执法过程中工作流程不规范、效率低。基层监管部门技术和设备落后,难以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快速有效识别和评估,制约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由于违法成本较低,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侥幸心理,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加大了基层监管的执法难度[5]。
3 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3.1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监管基础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长期面临着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为此,必须把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6]。基层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配备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基层监管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来承担。因此,要提高基层监管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与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7]。同时,要加强基层监管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监管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和工具。例如,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风险排查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开发和应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监管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和协同监管,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8]。
3.2 完善监管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为切实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构建长效稳定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①应当优化监管架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边界,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监管策略和实施细则。②健全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识别和系统管理,整合现有的监测资源,构建覆盖全面、反应迅速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符合发展需要的安全标准,为监管执法提供明确依据[9]。同时,构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监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有效流通,提高监管效率。④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流通全过程可追溯,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⑤提升食品安全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
3.3 强化责任落实,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从原料生产、加工制造、储存运输到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可能潜藏风险,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才能确保食品安全。属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督办重大食品安全事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监管部门应当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其中,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食品安全隐患。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加强源头治理,严格管控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工作中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监管和风险预警。其他相关部门也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例如,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公安机关应当加大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力度;检察机关应当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食品安全治理[10]。
3.4 加强社会共治,营造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关系到每一个人,也离不开每一个人,需要全民参与其中,共同建立起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应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创新科普知识宣传方式,以图文并茂、短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识别风险的能力。鼓励知名博主、主播参与宣传、举报和打假活动,发挥其影响力,扩大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范围和深度。鼓励这些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人士参与,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媒体应该发挥其监督作用,及时报道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揭露问题产品和不法商家,警示消费者,对潜在的违法者形成震慑。监管部门需要畅通食品安全投诉渠道,如设立举报专线、网上投诉平台等,鼓励全民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和举报食品安全隐患。在企业层面,要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11]。可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对于诚信、守法经营的食品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对于弄虚作假的失信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公开食品安全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可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企业评选活动,树立行业标杆,引导更多企业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规,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措施,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化、常态化,最终达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健康的目标。
4 结语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人们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应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凝聚社会共治合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管大贵.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3(5):11-12.
[2]陈晨.基层“三小”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3.
[3]李娜.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郑州大学,2021.
[4]王炼.新形势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1(9):98-99.
[5]李艳.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食品,2019(9):138-139.
[6]王福绪.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2):91-92.
[7]周天荣.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6):31-32.
[8]陈晓光.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泰和县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
[9]陈焱.基层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食品,2023(18):50-52.
[10]张松杨,路洁.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9):36-39.
[11]韩晓霜,高晓娜,徐坤.新形势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食品,2021(2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