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3年贾汪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 张先菊
摘 要:目的:为及时掌握贾汪区食品卫生质量情况,发现食品中存在的风险因子及危害因素。方法:2020—2023年对辖区内不同流通环节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检测项目为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结果:2020—2023年共抽检样本82份,合格69份,合格率为84.15%。结论:贾汪区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GB 29921—2021)等,超标项目主要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为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对不断更新的检测项目,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检测单位给予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帮助。
关键词:食品卫生;风险监测;致病因子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Results in Jiawang District from 2020 to 2023
ZHANG Xianju
(Jiaw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uzhou 221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grasp the hygienic quality of food in Jiawang district and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and harm factors in food. Method: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circulation links in the jurisdiction from 2020 to 2023, and the detection items were microorganisms and pathogenic factors. Result: A total of 82 samples were sampled from 2020 to 2023, of which 69 were qualified, with a pass rate of 84.15%. 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hidden dangers in food safety in Jiawang district. According to GB 7099—2015, GB 29921—2021, etc., the exceeded items are mainly the total number of colonies, coliform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and cope with constantly updated testing project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t the higher levels need to giv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help to the grass-roots testing units.
Keywords: food hygiene; risk monitoring; pathogenic factor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品质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而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原因[1]。因此,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筛查出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及致病因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贾汪区食品卫生状况,贾汪区每年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食品中微生物及致病因子开展常规和风险监测。本文对2020—2023年贾汪区内监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采样人员按照每年监测方案的要求,根据采样计划确定具体采样场所,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数量满足检测与复检的检测量要求。在样品采集、运输、保存等过程中,每份样品均进行独立包装防止交叉污染,装入适当的冷藏容器防止微生物的数量及生长能力发生变化。2020—2023年共抽检样本82份,其中2020年抽检流通环节(市场、商店、网点等)、餐饮环节市售未炒制的炒面10份;现制现售蛋糕面包5份;现制现售甜品5份。2021年抽检流通环节、餐饮环节市售新鲜食用菌5份;现制现售蛋糕面包10份;熟制蛋类5份;幼儿园和大、中、小学校供应的午餐5份。2022年抽检流通环节、餐饮环节市售熟肉制品5份;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品5份。2023年抽检流通环节、餐饮环节市售即烹预制菜5份;鲜切水果5份;巧克力及其制品5份;调理肉制品5份、皮肚2份、生畜肉制品5份。
1.2 培养基及试剂
实验中所用增菌液、分离培养基、显色培养基和细菌生化鉴定管,诊断血清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固体培养基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做无菌试验,应无菌生长。
1.3 主要仪器
HH-B11型电热恒温培养箱、DHP-9162电热恒温培养箱、LRH-150F生化培养箱、BX41显微镜、ARIS 2X微生物鉴定仪并配套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生化鉴定板,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厌氧培养罐。以上所有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均在有限期内。
1.4 检测项目
按照每年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等对不同样本开展相关的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定性、定量)、蜡样芽孢杆菌(定量)、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肠杆菌科和霉菌计数。
1.5 实验室检测方法
按照《202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2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22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202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等最新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样品进行采样、检测与评价。对检出的可疑致病菌株及时送上级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样品监测情况
对2020—2023年抽检的样品检测结果分别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评价,监测项目中有一项超标即判定为不合格。2020—2023年共检测各类样品82份,合格69份,合格率为84.15%。各类样本检测结果合格情况见表1,不同监测项目合格情况见表2。
2.2 监测结果分析
从检测结果情况可以看出,2020—2023年抽检样本的总体合格率为84.15%,表明食品卫生状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抽检样品中市售未炒制的炒面合格率最低,为10.00%,其次为甜品类,合格率为60.00%。监测项目中大肠菌群项目的合格率最低,为40.00%,其次为菌落总数项目。微生物污染导致合格率降低可能与采样季节的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夏季是微生物污染高发期,气温高且多雨,空气潮湿闷热,给微生物滋生创造了天然条件,食品受污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尤其是面类食品,在夏季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炒面样品在6月和9月温度较高的季节进行抽检,其合格率低可能与采样季节温度较高容易使其受到污染有一定联系。调理肉制品的合格率为80.00%,其中一份样本中检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经送市疾控中心复核进行PCR试验确认为肠集聚性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肠集聚性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能够引起成年旅行者腹泻与婴儿顽固性腹泻。肉制品在加工存放过程中容易受到致病菌污染,在正规超市购买的、经过检疫的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一定的因素发生品质变化。因此,肉制品一定要生熟分开加工,防止污染,即使是真空包装的熟肉制品也要煮熟、煮透后再食用。监测结果中,即食新鲜水果制品、即烹预制菜、学生午餐等样本虽然合格率较高,但由于消费人群广,缺少灭菌工艺,对保存温度、保存时间均有较高要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应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并扩大检测数量与频率。蛋糕中的牛奶、鲜蛋、动物肉类、坚果和水果等易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这也是引起合格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3 结论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贾汪区食品卫生状况良好,但部分种类的食品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子,应加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种植、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管控不严,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甚至引发食品安全事件[2]。为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本文提出几点建议。①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大监督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进行了严格规定,并明文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要求对食品进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主动监测手段,可在早期发现食品中的污染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处置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3]。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监测力度,可对高风险食品严格管控并进行连续性监测,提高监测质量[4]。②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专业的监测技术水平与必备的分析仪器设备是提供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采样技术人员在采样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样品损坏、变质和受到污染而最终影响监测结果。检验技术人员应熟悉所承担监测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掌握监测项目涉及的方法,对监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具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对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可溯源,尤其对发现的隐患样品需要及时进行复核检验。作为基层来说,样品检测种类多但数量少,且很少有连续几年对同种产品开展相同项目的连续检验,所以在数据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5]。基层检测机构承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普遍存在涉及面广、种类繁杂、检测任务重等特点[6]。每年的检测项目不断更新,有些检测项目需要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如检测弯曲菌需要微需氧培养箱,但许多基层单位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检测单位进行经济上的扶持,配备部分仪器设备以满足不同检测项目的需求。③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相关部门应长期、多层面、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准确预估风险,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让大众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健康饮食生活水平,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琳,赵建梅,赵格,等.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预警开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动物检疫,2020,37(4):65-71.
[2]刘祎婷,陈万春,陈宝泽.2013—2017年齐齐哈尔市食品微生物检测与分析[J].现代食品,2018(18):107-109.
[3]高雅,李雁飞,李彩云,等.2019年—2021年承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14):1778-1781.
[4]宋迎春,杨柳青,苏良,等.2020—2023年长沙市食品安全风险致病菌监测结果[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9):1084-1088.
[5]刘会民,王全新,郭影,等.2019—2022年河南省禹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J].现代疾病预防控制,2023,34(12):954-957.
[6]张玲,安乾,赵国有,等.基层检验检测实验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内部审核重难点探讨[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4,34(3):71-73.
作者简介:张先菊(1975—),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