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倪春鹏 周良荣摘 要:在我国中职院校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后勤餐饮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成为关键一环。本文探讨当前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服务质量
Research on Socialization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Logistics Catering Servi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socialization reform of logistics catering service has become a key par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socialization reform of logistics catering servi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path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socialization reform of logistics catering servic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logistics catering services; socialization reform; service quality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十四五”规划的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的后勤保障体系,尤其是后勤餐饮服务。然而,当前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问题
1.1 运行机制不畅
当前,众多中职院校在推进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面临运行机制不畅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①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间的责权界定模糊,这不仅引发了管理层面的混乱,还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②由于缺乏一套高效、透明的沟通机制,双方的信息传递常常出现延迟,这使得学校难以及时掌握后勤服务的动态,无法对服务质量和效果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控与灵活调整。这种运行机制的不顺畅,不仅直接削弱了后勤餐饮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还在深层次上阻碍了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持续进步。因此,亟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1.2 管理水平不高
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后,部分学校选择将后勤管理工作交由社会来承担。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由于缺乏具备专业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导致后勤管理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一些后勤服务人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服务质量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致使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机制,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状况无疑对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构成了阻碍,也影响了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预期效果。
1.3 质量监管缺失
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中,质量监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现实情况是,众多学校在这一领域面临着显著的挑战,即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这导致学校难以对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与监督。尽管部分学校尝试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但往往因为执行力度不足或监管手段过于单一,使得监管效果不佳。质量监管的缺失不仅直接导致了后勤服务质量的下降,还损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对学校的整体声誉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和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1.4 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提及的3个核心问题,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还面临着其他诸多挑战。其中,整体投入不足是一个显著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服务设施的陈旧与设备的老化,进而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社会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矛盾冲突,这使得后勤服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难以充分保障其公益性质。同时,服务外包管理的不规范会导致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给师生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
2 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政府在宏观调控层面仍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对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不足,这直接制约了服务设施与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而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政府在监管后勤服务市场方面也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一些缺乏必要资质的企业和个人得以进入市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可能对师生的健康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并强化市场监管,以推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责权不明
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中,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之间的责权关系构成了改革的核心议题。然而,当前众多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之间的责权界定并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以及工作效率的低下。具体而言,学校往往未能对后勤服务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后勤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且有效的约束。与此同时,后勤服务人员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也缺乏明确的认识,服务意识薄弱,责任感缺失[1]。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还阻碍了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2.3 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
质量监管在保障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中,不少学校在这一环节上存在明显短板,缺乏一套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学校缺乏专业的质量监管人员以及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难以对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与评估。②学校在质量监管结果的运用上存在不足,未能将监管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结合,从而无法对后勤服务人员形成足够的约束力与驱动力。这一现状急需改变,以确保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4 后勤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中职院校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但当前,中职院校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体而言,部分后勤服务人员未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存在欠缺,难以满足岗位要求。同时,部分后勤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对待工作敷衍了事。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还损害了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专业培训和考核,强化服务意识,已成为中职院校后勤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优化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路径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
政府在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清晰界定政府、学校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政策框架不仅能够为各方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还能有效促进改革的有序进行。同时,政府应增加对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的资金投入,以支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不仅能够提升服务的整体质量,还能为师生创造出更为舒适、便捷的就餐环境。此外,政府应加强对中职院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的健康运行。这包括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审查后勤服务人员的资质和信誉,以防止不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并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2]。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可以为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3.2 明确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责权关系
为确保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顺畅且高效,双方应签订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合同的具体内容应涵盖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标准、服务价格及调整机制、违约责任等多个关键方面,以此为基础构建双方合作的框架,确保各自的权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学校作为合同的一方,有责任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确保后勤服务人员能够严格履行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从而实现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此外,双方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包括定期的信息交流、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解决。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后勤工作会议,邀请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共同制订服务方案,解决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同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投诉受理渠道和意见反馈机制,鼓励师生积极提出服务中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便学校能够及时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不断优化后勤服务。
3.3 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制
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后勤餐饮服务质量标准,包括食品卫生、营养搭配、服务态度等方面。质量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便于对服务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同时,学校应定期对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师生需求和市场变化。学校应加强对后勤餐饮服务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专业的质量监测机构和评估体系。质量监测机构可以定期对食品卫生、营养搭配、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后勤服务人员。评估体系可以包括师生满意度调查、专家评估等,对服务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应充分利用质量监测和评估结果,对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奖惩和激励。对于服务质量优秀的后勤服务人员,学校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服务质量差的后勤服务人员,学校可以依据合同条款进行处罚或解除合同。同时,学校应将质量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服务方案和措施[4]。
3.4 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
学校应加强对后勤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知识、营养搭配技巧、服务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实操等方式进行,确保后勤服务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应定期对后勤服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和激励挂钩。学校可以在后勤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投标等方式选择优质的服务提供者。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激发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可以促进后勤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学校应加强对后勤服务人员服务意识的教育,培养其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此外,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服务优秀的后勤服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其服务热情和积极性。
3.5 推进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
学校为提升后勤服务的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可以建立一个全面的后勤服务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应整合餐饮服务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以及质量监测系统等多个关键模块,从而实现对后勤服务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运用,学校能够显著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积极推广智能化设备在后勤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可以方便师生快速、准确地完成点餐操作;智能结算系统则能简化结算流程,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而智能库存管理系统则能精确监控库存状况,及时补货,避免资源浪费。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后勤服务的自动化水平和准确性,还有效减少了人为错误和不必要的浪费[5],从而极大地提升用餐体验和满意度。
4 结语
总体而言,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社会化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明确学校与后勤服务人员责权关系、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以及推进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优化中职院校后勤餐饮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为师生创造出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用餐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蒋宏,吉嫱,等.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22(12):1-3.
[2]杨玉亭,刘玥.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餐饮服务模式探析:以郑州大学后勤集团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2(11):1-2.
[3]夏昌汶.协同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后勤餐饮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22.
[4]叶云龙,钱潮.高校餐饮管理标准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2(4):1-2.
[5]张涛.新形势下中职院校食堂安全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食品,2021(21):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