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韦晓巨 唐上景

摘 要: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的监管现状,指出监管体系不完善、监测覆盖面不足、检测技术落后、农户安全用药意识薄弱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健全监管体系、扩大监测覆盖、提升检测技术、加强农户培训等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我国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现状;应对策略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Drug Residue Supervision in Ke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bstract: As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 increases, drug residues in key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become a major food safety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drug residue supervision in ke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poin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supervision system, insufficient monitoring coverage, backwar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weak awareness of farmers’ safe use of drug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expanding monitoring coverage, improv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farmer training,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level of drug residues in key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words: key agricultural products; drug residues; regulatory status; coping strategies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药物残留超标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1]。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和不断变化的用药情况,现有监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希望为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1 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现状

我国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工作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政府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监管机构方面,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多部门协作的监管格局。在监测体系建设上,国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监测站点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监测范围逐步扩大,包括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重点农产品,重点关注常见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提升,已能够快速检测多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机制逐步完善,为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目前已制定并实施了大量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并在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针对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建立了相应的处罚机制。然而,监管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监管体系不完善、监测覆盖面不足、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等,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改进和完善。

2 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管体系不完善

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界定不清。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监管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仍然模糊。这导致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药物残留监管中出现重复检查或监管真空的情况,影响了监管效率和效果[3]。②跨部门协调机制不畅,信息共享不足。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平台,导致药物残留监测数据、风险评估结果等关键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和整合。这不仅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药物残留问题的整体态势,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和精准治理。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整体效能,亟待通过优化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分工和建立协调机制来加以改善。

2.2 监测覆盖面不足

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监测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监测点分布不均,难以覆盖所有重点区域。目前,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而一些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监测点设置不足。这导致部分重点农产品产地的药物残留情况难以及时掌握,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②抽检频率低,难以及时发现药物残留问题。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许多地区对重点农产品的抽检频率较低,尤其是在生产旺季或节假日等用药高峰期,抽检力度往往跟不上实际需求[4]。这使得一些超标农产品可能流入市场,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低频率抽检也难以形成对农户的有效震慑,不利于从源头控制药物滥用问题。监测覆盖面不足直接影响了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亟待通过增加监测点布局和提高抽检频率来改善。

2.3 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

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检测设备精度不足,无法满足多种药物残留的检测要求。目前,许多基层监管部门仍在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和设备,如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灵敏度低,难以准确检测出微量的药物残留。特别是对于新型农药和兽药,现有设备往往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导致一些潜在的药物残留风险无法被及时发现[5]。②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不足,影响监管效率。虽然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方法等已经出现,但在实际监管中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大多数检测仍依赖于实验室分析,耗时长、成本高,难以满足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需求。这不仅降低了监管效率,也增加了监管成本。检测技术与设备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准确性和效率,亟待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推广快速检测技术来提升整体检测能力。

2.4 农户安全用药意识薄弱

在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农户安全用药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农户对药物残留危害认识不足。许多农户缺乏对农药、兽药等化学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危害的深入了解。他们往往只关注农产品的产量和外观,而忽视了质量安全。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一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兽药,不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甚至使用高毒、高残留的禁用药物,直接增加了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的风险[6]。②违规使用禁用药物或超量使用现象频发。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农户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外观或防治病虫害,故意违规使用已被禁止或限制使用的药物。部分农户对正确用药方法缺乏了解,容易出现超剂量、超范围使用的情况。

3 完善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应对策略

3.1 健全监管体系,明确部门职责

针对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①优化监管机构设置,厘清职责边界。建议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协调小组,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部门参与,明确各部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不同环节的监管职责。制定详细的监管流程和职责清单,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重复检查。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该平台应包括药物残留监测数据、风险评估结果、违规案例等关键信息,并建立实时更新机制[7]。同时,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2 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抽检频率

针对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监测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①增加监测点布局,实现全面覆盖。优化监测站点布局,重点增加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监测点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和乡镇级监测点,确保监测覆盖到所有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同时,可以考虑利用移动监测车等灵活的监测方式,对固定监测点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补充监测。②提高抽检频次,尤其是在用药高峰期。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和用药特点,制订科学的抽检计划,提高整体抽检频率。特别是在生产旺季、节假日等用药高峰期,显著增加抽检次数。可以采用分级抽检的方式,对高风险区域和品种进行更频繁的检测。

3.3 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

针对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①引进先进检测设备,提高检测精度。加大财政投入,为各级监管部门配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检测设备,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重点提升基层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确保能够准确检测出微量药物残留。同时,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配备最先进的检测设备,为周边地区提供技术支持。②开发快速筛查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加大对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如生物传感器、免疫学方法、便携式光谱分析等技术。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监管部门合作,开发适合现场使用的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盒。建立快速检测技术的评估和认证体系,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3.4 加强农户培训,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针对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中农户安全用药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应对策略。①开展系统化的安全用药培训。制订并实施针对农户的系统化安全用药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确的用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的重要性、禁用药物名录等。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现场讲解、视频教学、实地示范等,以增强培训效果。尤其应注重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的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②建立农户用药指导机制。成立由农技专家、植保专家和兽医专家组成的用药指导团队,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用药建议。建立农户用药咨询热线和在线平台,方便农户随时获取用药指导。

4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通过完善监管体系、扩大监测覆盖面、提升检测技术水平和加强农户培训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监管效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然而,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投入,创新监管方式,强化部门协作,提高农户安全用药意识,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完善,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提升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监管水平,为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工作[J].云南农业,2024(6):8.

[2]刘红平,吴晓晖,高美珍,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检测中的应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4(3):79-85.

[3]李慧芳.农残快速检测技术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0):70-72.

[4]刘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3(10):6-8.

[5]张艳春.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分析[J].河北农机,2024(5):64-66.

[6]刘学文.农产品安全监管中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16):79-81.

[7]缑宏源.农药残留监测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路径浅析[J].中外食品工业,2024(3):22-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