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

作者: 张宁 张燕杰

摘 要:生活饮用水质量及卫生状况与居民的健康密切相关,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是保障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结果受检测环境、实验设备、检测人员以及样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制定及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有利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判断生活饮用水的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al Detection in Drinking Water

ZHANG Ning, ZHANG Yanjie

(Yanggu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boratory, Liaocheng 252300,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hygiene of drinking wat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Microbial testing of drinking water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for residents. The results of microbial testing in drinking water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testing environment, experimental equipment, testing personnel, and samples. By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orrespond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it is beneficial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ing results an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microbial detection; quality control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是利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检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可根据检测结果对饮用水质量是否合格进行判定。但微生物检测容易受到检测环境、实验设备、样品因素等外源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进行使检验人员对生活饮用水的质量做出误判[1-2]。因此,在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个外源因素采取质量控制措施,降低各因素的干扰程度,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基于此,本文针对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及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措施展开分析。

1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项目主要有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其中,菌落总数检测是将待测水样混匀,移取一定量到培养皿,使其均匀分布于平皿中的培养基内。按照规定的培养方法,将其放在

37 ℃环境中培养2 d。培养结束后取出培养皿,再进行菌落计数,得到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检测一般使用多管发酵法,先进行发酵试验,即在乳糖蛋白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水样,混匀后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产酸产气现象,若无,则说明水样中总大肠菌群含量很低,指标符合要求;若有产酸产气现象,则应使用伊红美蓝培养基检测并判断菌落特征,对菌落种类进行初步判断,之后借助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大肠菌群类型[3]。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也可以采用多管发酵法,在发酵后进行耐热培养,即在44~45 ℃环境中培养

1 d,观察产酸产气特征并进行后续的检测步骤;耐热大肠菌群还可以使用平板培养法,即在耐热培养后,将出现产酸产气的菌种接种在平板上,于37 ℃继续培养1 d,再进行确认及出具检测报告。

2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2.1 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与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密切相关,如室内温度、湿度、室内空气消毒质量等均会影响检测结果。室内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水样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空气消毒质量不合格容易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超标,若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水样中,则可能会导致水样污染,进而使检测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即出现假阳性情况[4]。实验室内湿度为细菌和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湿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快速蔓延,增加了实验过程中水样受到污染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前,应保证检测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2 实验设备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各种设备仪器,如恒温箱、菌落计数器、厌氧培养箱、微生物匀质器及生化培养箱等。如果存在仪器设备灭菌不合格、设备老化、设备缺乏维护及设备无法能正常运行等情况,容易影响检验结果。

2.3 检测人员

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检测人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性方面。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若出现未按照相关检测标准执行、违规操作设备、未按要求持证上岗、缺乏责任心以及操作技能掌握不熟练等情况,容易导致微生物检测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误差[5]。

2.4 样品因素

生活饮用水的样品采样、样品存储条件、样品存储时间会影响微生物检测结果。例如,采样容器不适宜、采样后样品未按要求密封、样品长距离运输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样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检测结果。对于需要长距离运输的水样,若采集水样时使用密封性不好的容器,则容易导致水样溢出瓶外,造成水样污染。样品存储时间越长,菌落总数检测结果越高,但不影响总大肠菌群的定性结果。

2.5 实验试剂

实验试剂的选择与使用过程都会影响水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例如,若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微生物污染情况,将其用于水样的接种和培养,易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者培养基各含量配比不当,含有的成分不能满足待测菌种的生长条件,在接种后容易导致待测菌种无法正常生长,此种情况也将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

2.6 检测过程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取样体积、检测方法、操作流程、消毒细节、标准限值、技术标准以及培养条件等因素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检测过程中,受检验方法的限制,生活饮用水中的细菌无法被全部检测出来。在培养环节,培养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细菌数量过多、平板中菌种密度过大,影响观察和分析结果;若培养时间不足,容易导致细菌生长过少,使细菌无法检出。

3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

3.1 检测环境质量控制

为保证检测环境符合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要求,需要对检测环境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验室应当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气、排水系统,确保实验室内部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量符合标准。根据要求对实验室的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强度应达到70 μW·cm-2,若紫外线强度太低,应该及时更换灯管[6]。进行空气消毒后,应及时检测空气中浮菌数,确保消毒质量合格。此外,实验室应限制人员进出,尽可能保持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降低污染的风险。

3.2 实验设备质量控制

实验设备质量控制需要从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入手,主要包括制定作业指导书和检定校准计划。在制定作业指导书方面,对实验室内的所有设备制定仪器/设备清单,安排专人管理,仪器上面标有设备编号、名称、型号、厂家等基本信息以及检定状态,其中检定状态包括送检、送校、自检、自校。对于检定校准合格的设备,要贴合格证、编号、校验日期、下次校验日期,而不合格的设备要停止使用。实验室设备在使用时要按规范操作,例如,使用高压灭菌锅时,需要按照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并标记好材料、开始时间、压力/温度、取出时间等信息。天平要放在水平台面上,并且确保无振动、无气流影响,每次检查后要做好检查记录。pH计在使用前需要用标准液校准,并定期维护、定期清洗电极外表。

3.3 检测人员质量控制

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主要从人员配置、人员资质、人员培训3方面入手。在人员配置方面,应确保检验人员人手充足,注重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确保其能够完成现有的检验工作,维持实验室运行日常。人员资质方面,检测人员应有微生物学或者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确保其知识储备能够满足检测要求。同时,采用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方法对检测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检测人员具有基本的操作能力。在人员培训方面,应注重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检测设备操作、检测技术等,如无菌操作、消毒灭菌、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等,培训结束后还应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覆盖到日常工作中。

3.4 样品的质量控制

生活饮用水水样采集时,应确保采集水样的代表性,使用的容器要根据水样需求选择,包括材质、开口、体积等。容器的内壁不能对水样中待测组分有吸收或吸附作用,容器应有一定的密封性、抗震能力[7]。在采集自来水水样时,采集出厂水的地点应在饮用水处理后运送至各用水区域之间的节点。末梢水的采样中,应在用户经常使用并且距离用户水表最近的出水处采集水样[8]。水源水的采样中,采集地点应在汲水处,同时要根据水源特点采集,如河流、湖泊等表层水可以直接采集;水库水可以用直立式采水器采集;不自喷的泉水则先用新水代替抽水管中的水后,再进行采集。每天核对酶标仪的滤光片波长,每周清洗仪器表面,确保光学零件不沾灰尘。需要长距离运输的水样采样时不宜使用500 mL磨口试剂瓶,可以改用有密封圈的耐高温螺纹瓶,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污染或渗漏。

3.5 实验试剂质量控制

配制完试剂后,要标注试剂名称、配制日期、有效期、配制者,并做好记录;商品试剂要标注购买日期、有效期。此外,还要定期对试剂进行性能测试,不合格的试剂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配制的氧化酶试剂在使用前应进行测试(每天),靛基质试剂每周测试1次。实验人员应根据试剂特点选择适宜的保存方法,如氧化酶试剂要装入棕色瓶,置于4 ℃环境中储存。

3.6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在检测过程中,每批样品检测需抽取10%以上或样品数≥2个进行平行样检测,同时设置培养基空白、空气质控平板、全程空白对照,空白对照应为“未检出”状态。检测过程中还应使用标准菌株、灭菌纯水作为阴、阳对照。当样品数量较少时,应适当增加平行双样测定,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培养基、无菌纯水、采样容器进行消毒时应遵循标准流程,并使用化学指示剂检测卡和生物指示剂监测杀菌效果。检测结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平板菌落数在30~300 CFU·mL-1时,实验室与菌落总数平行双样偏差应控制在20%以内。

4 结语

对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进行检测有助于相关人员对水质量、水污染问题进行准确研判,是保障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但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容易受到检测环境、实验设备、检测人员、样品等因素影响,通过采取检测环境质量控制、实验设备质量控制、检测人员质量控制及实验试剂质量控制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消除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的干扰因素,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

确性。

参考文献

[1]付永伟.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研究[J].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1,31(4):87-88.

[2]严忠.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及其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12):31-33.

[3]王孔前,雷骏斌,黄意府.2018—2021年南宁市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3,29(2):115-117.

[4]王嵬.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4):183-184.

[5]曹秀明,刘德传.饮用水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管理方法研究[J].饮食保健,2021(37):258-259.

[6]马洪君.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研究[J].供水技术,2022,16(2):58-59.

[7]郑涵之.生活饮用水中的水质分析与质量控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1):85-87.

[8]盛欣,田寒梅,张永.《生活饮用水样品采集技术规范》(DB11/T 1702—2019)标准解读[J].环境卫生学杂志,2021,11(3):265-2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