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处理困境与方法

作者: 杨玉雪 杨小慧 柳凯祥 龙梅

摘 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与应对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安全稳定维护的重大难题。近年来,因高校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网络舆情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困境与方法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Food Safety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YANG Yuxue1, YANG Xiaohui2*, LIU Kaixiang2, LONG Mei2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nline dissemin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pursuing individu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handling and responding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ampus safety and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generated by food safety issues in universities is affecting the sensitive nerves of the entire society, pos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the skills of universities in responding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Keywords: university food safety; online public opinion;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1 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随着农药和化肥技术的不断成熟及优质粮种的研发,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人们的食品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在“大粮食观”视角下,人们越来越注意食品的安全程度、食材类别的丰富及营养物质的多元化[1]。

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暴露出我国食品业存在的问题:①部分食品行业企业,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②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与国外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③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稀缺,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④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由此导致的恶劣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地沟油”事件到“三聚氰胺毒奶粉”,再发展至“脚踏版老坛酸菜”,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2 网络舆情概述

新时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传播速度较之以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实时性和便捷性,加之匿名功能的加持,促使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来合理表达自身关于食品安全的诉求,网络也日渐成为人们反馈、投诉食品安全问题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主要途径。“网络舆情”概念兴起于新世纪网络大规模普及的大背景下,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舆情”是指当前社会舆论在网络媒体上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大众通过网络这一特定媒介产生的网络舆论[2]。与普遍“社会舆论”一致的是,它们都是公众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通过言论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一定的观点倾向性。这些观点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大众普遍情感的抒发,对该事件态度和意见的表达,甚至涵盖一定的价值观传达。这些要素在不同个人之间互动、传播并集合,形成核心观点后,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左右一部分网民对该热点事件的态度。这归因于网络平台自身影响力及便捷的传播路径和高效的传播速度等,使得这部分观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以前。

由于科技时代的到来和当今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用户热衷于网络互动、信息分享和个人言论自由的基本特点,“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完全颠覆传统,呈现病毒式传播、爆发式传递和言论升级的特征。同时,网络平台自身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开放性是指绝大部分网络平台面向大众,无特定门槛,因而开放程度大,受众面广;虚拟性则是指网络平台用户与现实状况脱离,因而其言论更加“奔放大胆”。这就决定了当前“网络舆情”出现的特点具有互动分享式和突发性,也具备一定得偏差性。“偏差性”是指网民针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在分享和传播中,经过与他人观点的碰撞、集合,会出现信息偏离预定位置的现象[3]。突发事件发生时,因网络平台能打破时空限制,使得突发事件快速传播并发酵,引起人们快速关注。部分网民为吸引眼球,寻求关注,会采取突出次要矛盾、捏造事实甚至颠倒黑白等极端方法来加速舆情的传播,使自身获得舆情优势。此时,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监管系统不规范,就逐渐会使舆情偏离客观,出现“偏差性”。

3 高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产业发展、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因此,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在学生食品安全上更应做好功课。

3.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分类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舆情主体(广大网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各自熟悉的网络平台为工具,对该段时间内出现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积累情绪,继而发表意见和态度,通过分享和传播,最终形成各种判断和观点的过程。相较于其他普通舆情,食品安全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也更大。因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就具备更大的公众性和更高的关注度,加之网络舆情具备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其轰动效果更大。基于食品安全舆情的影响程度和传播范围的广泛和力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等级。①对于传播范围较小,传播速度也有限,且获得关注度较低,没有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影响的舆情为一般舆情。②具备一定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也快,公众关注度较高,且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造成一定影响的为敏感舆情。③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覆盖面大并迅速波及全社会,涉及重大突发事件且已经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舆情为特别重大舆情。根据不同的舆情等级,各责任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减少负面影响,维护自身形象。

3.2 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

研究表明,高校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已逐渐成为“网络爆发”的主要阵地,这主要与高校群体有关。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主要为“00后”后学生群体,其在学习上具有快速性,在思维上具有开放性,在行动上则强调个性化、自由化等。学习上的快速性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也体现在当前时代下对各种网络媒体的使用上。由于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先天具备接触先进网络平台的优势,该群体在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龄接触到短视频制作、自媒体平台等先进网络知识,具备比其他人更好的熟练度。此外,由于常年接触网络平台,该群体更便捷、更容易获取国内外最新知识和信息,眼界更加宽广,看待某一特定事情的角度不会局限于传统思维,新潮多变。同时,“00后”群体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常为“焦点”和中心,因此个人主义强烈,个性化较强[4]。在看待问题时通常会从个人方面切入,较少全面考虑问题和从大局观出发,集体主义较为缺乏。此外,该群体渴望挣脱世俗观点束缚,因年轻、好奇心强,热衷于对某一事件发布看法,且试图以奇特观点证明自身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因此,高校学生群体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很容易被“点火”,并迅速跟风,导致事情迅速发酵。

3.3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舆情应对方法缺陷

高校近年来成为校园食品安全舆情爆发的“火药桶”,一方面是当前学生群体自身特点所导致,另一方面也由高校校园食品安全舆情应对方法不足所产生[5]。当前,部分高校校园舆情应对方法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缺乏及时回应学生诉求的渠道。任何舆情事件的产生,都潜藏着部分群体对特定事件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食品安全问题舆情的产生,则潜藏着学生群体对学校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不作为或者慢作为态度的不满。②缺乏舆情监管。部分高校对食品安全舆情认识不足,没有做好舆情检测和预防,没有抓住信息传播“黄金四小时”的关键期,以至于舆情进一步扩大。③部分高校在日常思想引领工作中缺乏深度。高校食品安全舆情处理应秉承“思想引导,预防为先”,但部分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做好思想引导,没有传授正确价值取向,没有要求学生科学合理地参与网络活动,导致校园舆情一旦出现,便手足无措。

4 高校食品安全舆情的应对与处理

高校在食品安全舆情的应对与处理上,应遵循“思想引领、预防为主、及时回应”的原则。

(1)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传递正确价值理念。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高校应从学生思想理念入手,发挥“党、团、班级”组织的主要作用,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相关专题教育和培训活动,引导学生首先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能力,才能在网络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才能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在网络中独立思考不被大众裹挟的能力,提高网络参与技能,实现网络自律。

(2)实行“线上”+“线下”监管,防患于未然。学校要及时跟上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媒体发展大事,摸清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加强防范,做好校园食品安全舆情监管工作。高校应构建“线上”+“线下”检测系统,线上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监管范围广、科技程度高的检测系统,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出现第一时间发现真相,找出源头,做到及时灭火。线下立足各个学院,实行学院“领导班子”舆情责任制,发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干部三级管理体系的骨干作用,做好学生日常舆情排查。

(3)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回应学生利益诉求。应对校园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最重要且最有效的一步,就是及时回应学生利益诉求。面对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学校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切实实为学生利益安全着想。改变工作方法,对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追查相关责任人,采取处罚措施,限期整改;面对舆情扩散,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回应学生利益诉求,满足学生合理要求,并就食品安全问题给予受害学生相应补偿。

5 结语

高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虽挑战巨大,但也并非毫无解决之策。只要学校循序舆情扩散规律,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正确立足点,就能有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应对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太平,赵彤,罗昀.城镇化发展、监管力度与食品安全[J].宏观质量研究,2023,11(2):117-128.

[2]房正宏,张伟.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其应对[J].皖西学院学报,2022,38(6):14-19.

[3]杨果,陈诗师.教育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策:基于情绪ABC理论的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1):45-47.

[4]梁宏亮,王元力.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引领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3):9-12.

[5]胡会敏,严贝贝.校园危机引发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29-1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