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作者: 郑艳龄

摘 要: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但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措施滞后、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Food Hygiene Supervision

ZHENG Yanling

(Service Support Center,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Food hygiene supervi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afeguard measures to ensure food safety,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lagging supervision measures, and imperfect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ood hygiene supervision are explored,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guarantee work.

Keywords: food hygiene; supervision work;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strategy

食品卫生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食品供应链日益复杂,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监管手段和技术方法亟待更新和提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改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维护公众健康。

1 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卫生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能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健康,不安全或不卫生的食品会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导致疾病疫情的暴发,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会导致社会不安定。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可以尽量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此外,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能保障食品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非法生产加工、生产质量不合格、售卖问题食品等扰乱了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了食品市场的形象和声誉。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定期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1]。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要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履行责任、遵守法规、合理经营,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 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安全监管范围不全面,与企业间的监督合作机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监管部门在资源投入和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督范围无法全面覆盖,监管空白地带较多,监管手段和技术设备无法适应食品安全风险的快速变化,监管主体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尚未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监管标准和措施相对滞后,监管执法效能亟待提升。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监督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在监督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渠道和手段,企业在自我监管和合规履责方面存在短板。

2.2 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滞后,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生产加工技术和工艺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复杂,而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监管需要。传统的定期检查和抽检方式,往往只能抓到表面问题,难以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需要用到一系列的技术和设备,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部分监管机构在技术设备上投入不足,导致监管手段滞后[2]。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形势复杂,监管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但当前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一,部分监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新兴技术和法规,无法有效履行监管职责。

2.3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各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相对独立性,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和协调机制不够明确,导致监管工作断层、空缺、重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和更新相对滞后,难以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变化。在实际工作中,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导致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果的降低。

3 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优化策略探讨

3.1 加强卫生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卫生法制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和保障,通过健全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可以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并为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应加强对卫生法制的完善和更新,修订和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的方向和原则,提高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优化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全民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同和遵守意识。通过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可以增强公众对法律法规的信任和尊重,使公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维护食品安全[3]。因此,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法律知识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让公众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可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如宣传案例、警示、宣传片等形式,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法律意识。

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是食品卫生监督的主要执行力量,其应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执法常识,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履行职责,保障食品安全。应加强对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依法履职、公正执法。此外,加强卫生法制建设还需要强化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监管的重要参与方,可提高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应鼓励社会组织建立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通过举报、投诉、评议等方式,监督监管部门的工作,还应加强公众参与,组织公众评议、公众听证等活动,让公众参与到监管工作中来,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3.2 明确监督管理计划,接受基层人大监督

明确监督管理计划是优化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关键,监督管理计划是指制定具体的监管目标、监管措施、监管时间表,明确监督的重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计划,能够使监督工作有的放矢,形成系统化、有序化的监管措施,减少监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监督管理计划还能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让相关部门和公众全面了解监管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因此,应加强对监督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监管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基层人大是人民群众的代表,具有法定的监督权力。通过接受基层人大的监督,可以增强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促使监管部门依法履职。基层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监督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3.3 加强监督工作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

信息公开是实现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公开监督工作的相关信息,可以加强社会对监督工作的关注和监督,促使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在信息公开工作中,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平台和渠道,及时向公众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监管结果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方式。应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工作,让全社会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来,共同关注和维护食品安全[4]。监管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数据统计和分析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食品安全相关数据,形成科学、客观的监管报告,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采取相应的沟通和应对措施,回应社会关切,维护公众权益。例如,可以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让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监督工作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可实现对食品安全全程、全方位的监督,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果,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开展食品安全调查、评估和监督工作,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意见。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优化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利益。

3.4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素质

监管队伍是食品卫生监督的中坚力量,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提供系统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监管技术和方法、危害物质检测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注重对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履行职责、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监管工作较烦琐,监管人员常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和繁重的工作量。因此,应该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关心和关爱,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营造尊重和关注监管人员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可通过激励机制,如评优奖励、晋升晋级等方式,激发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养、评价及考核等方面的规范,确保人员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还需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监管人员依法履职、廉洁从业。例如,可以建立监督人员行为规范和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定期督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监管人员的不正当和不合理行为。监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通过与同行交流和学习,可以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通过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促进监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5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的舆论宣传,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舆论宣传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相关信息,增加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了解。通过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监管成果、食品安全事故案例等,可以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警觉性,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宣传监管部门的执法严格性和监管效果,可增加公众对监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通过舆论宣传,可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食品安全的共识,形成食品安全的合力[5]。公众的参与和合作程度直接关系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成效。只有公众具备足够的食品安全意识,才能主动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讲座、食品安全知识问卷调查等,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自觉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应加强监管部门与媒体的合作,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的曝光度和公信力。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报道、评论、专题等形式,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和进展,引导公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积极与媒体合作,及时提供监督工作的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高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媒体的指导和培训,使媒体更加准确、客观、科学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卫生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也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满足公众的需求,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认清形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食品的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卫生监督部门的职能。卫生监督部门应增强紧迫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的防线。

参考文献

[1]刘茜,范银珠,宋津宁.辖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现代畜牧科技,2023(11):131-134.

[2]何志凯.浅谈基层食品监督抽样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食品,2023,29(18):222-224.

[3]乌惟怿.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食品,2023,29(1):129-131.

[4]高焕娣,胡涛.学校食堂后勤社会化食品卫生监督面临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0):85-86.

[5]马建娴.浅谈食品卫生安全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J].食品界,2022(1):99-10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