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收藏家”为何屡陷简单骗局
因为爱好收藏古玩文物,80多岁的李女士豪掷900多万元连续购买了一千余件藏品,不料这些所谓的古玩文物都是现代工艺品……上海警方历时3年多,终于侦破了这起假古董诈骗案。
近年来,类似收藏骗局层出不穷。老年“收藏家”为何会对假古董痴迷?明明很简单的骗局,他们为何就是识别不了?
出身于收藏世家的独居老人
故事要从12年前开始说起。当时,在上海举办的一场古玩展览会上,时年70多岁的李女士结识了文玩商人王杰,对方对各类古玩藏品如数家珍。而出身于收藏世家的李女士因从小耳濡目染,对收藏古玩充满浓厚的兴趣。
留了联系方式后,李女士经常和王杰交流收藏心得,面对王杰的侃侃而谈,一个知识渊博、交友广泛的形象植根于李女士的心中。不久,王杰开始向李女士推荐一些手串和玉石。这样的日常交流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直到2020年9月,李女士开始不满足于购买这些小打小闹的手串玉石,而是期望得到更有价值的藏品。由于女儿常年生活在国外,李女士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这些年来,收藏古玩成为她排解寂寞的最大爱好。交流过程中,李女士曾多次向远在北京的王杰透露,如果碰到好的藏品,她会不计代价买下来收藏。
为了投其所好,王杰专门驱车从北京来到上海,带着不少瓷器藏品来到李女士家,当面介绍这些瓷器的由来、历史以及收藏价值,而李女士也来者不拒,每次王杰过来,她都会买下不少藏品。短短9个月的时间,李女士花费900多万元,从王杰那里购买了1000余件“文物古玩”,其中最贵的藏品是一个20余万元的瓷器。除了一些不易磕碎的玉石是通过快递邮寄,其余大部分瓷器都是王杰开车从北京送来上海,来回总共跑了40多趟。
不愿相信自己被骗
直到2021年6月,李女士的女儿李兰(化名)从国外回来看望她,才发现事情不对劲。她虽心生怀疑,但也不愿打击母亲多年以来的爱好。于是,李兰偷偷拿着几件藏品送去鉴定,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现代工艺品。
李兰当即找到王杰对质。王杰始终不承认自己售卖假货,而称他也是一时失察,卖给李女士的其他藏品都能“保真”。让李兰不理解的是,就连母亲也认为王杰说的有道理,表示不要再追究下去。眼见劝说无果,2021年7月,李兰只好向派出所报案求助。
在古董文玩的交易中,虽然存在辨认出错的可能,但在短短9个月内,文玩商人王杰就能拿出上千件“文物”,且有些已被发现为赝品,警方判断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背后肯定存在猫腻。可直到此时,李女士仍然不愿相信王杰骗了她。针对这种情况,民警决定分两步走:一方面将李女士家的1000余件“文物”逐一登记造册,并分批进行鉴定,确定真伪,这样做既是为了固定证据,也是为了让李女士看清真相;另一方面,民警与李兰不断给李女士做思想工作,让其配合警方办案,尽量回忆交易细节,寻找关键证据。
直到2023年年底,一千余件“文玩藏品”鉴定结果均为赝品后,李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这才将此前她认为涉及个人隐私而隐瞒的聊天记录交给了民警。民警从上千条聊天记录,以及800余张图片和音视频中找到了关键证据,确认了王杰有主观故意欺骗李女士的嫌疑,遂将犯罪嫌疑人王杰抓获。
经过鉴定,王杰出售给李女士的所有藏品市场价仅为40万元左右,而他从供应商处购得的价格还要更低。李女士在得知这一真相后,久久说不出话来。
有捡漏心理的收藏者更易掉入陷阱
让办案民警很纳闷的是:购买上千件昂贵藏品,李女士竟然一次都没有起疑心,哪怕拿着其中一件藏品去找专业机构做鉴定,也不至于被骗900多万元。究其原因,可能跟出身“收藏世家”有关系——李女士明明不懂文玩收藏,却自以为很有经验。这也是一些收藏骗局明明很容易被识破,但部分老年“收藏家”却深陷其中的原因所在。对此,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许建林表示,有捡漏心理、自称收藏行家的人往往更容易上当受骗,“捡漏的情况在收藏界一直存在,但如果普通收藏者抱着捡漏的心态去淘宝贝,是很危险的”。
河南省古陶瓷鉴赏研究会专家陈景顺也提醒,在全民收藏时代,能捡漏的概率和中彩票差不多,“如果大家都抱着捡漏心态逛古玩市场,一些古玩商就会抓住这种贪便宜的心理,向你出售一些仿古做旧的工艺品”。尤其是那种有一两次捡漏成功经历的收藏者,更容易被简单的骗局所蒙骗。因为正是有过一两次的成功经历,他们就有了侥幸心理,于是便认为在接下来的收藏中,每一次都能成功捡漏。但从结局来看,这样的收藏者日后受到的挫折往往更大。
以“收藏专家”“收藏行家”自居的人也是骗子重点攻陷的对象。有的藏友读了几本鉴宝的书籍、参加了几场鉴宝活动,并把相关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就以为自己深谙收藏之道,甚至头头是道地为其他藏友指点迷津,自己却往往会深陷骗局而不自知。“其实搞收藏一开始最好要有‘收破烂’的心态,不能一开始就砸太多钱。真正要成为一个收藏行家,需要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因为文物的类别很多,每一个门类的知识都博大精深,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门类,然后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学习研究。”许建林这样提醒。
警惕收藏骗局四大套路
那么,普通收藏者如何避开骗子设下的陷阱呢?湖北十堰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负责人毛群搜集了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收藏品类诈骗案件,总结出骗子的四大套路。
套路一:藏品鉴定
常见话术:“你的瓷瓶价值多少万,我们帮你出售,但要花钱请专家鉴定一下。”
套路揭秘:藏友带着藏品寻找“鉴定公司”,“鉴定公司”报出高价,建议藏友花钱请“专家”鉴定以便出售藏品,最后出具“鉴定报告”,赝品不退鉴定费。
套路二:高价回购
常见话术:“我们这套纪念币升值空间很大,你购买半年后我们以高价回收。”
套路揭秘:骗子通过发小广告、赠送礼品,宣传“有升值空间”的藏品,许以定期高价回购的承诺,前期高价回购少量藏品骗取藏友信任,藏友追加投资大量购买之后拒绝回收。
套路三:投资返利
常见话术:“你投资我们的字画,我们负责拍卖,拍卖期间每个月都会返利,拍卖的收益也归你。”
套路揭秘:骗子让藏友购买藏品、交手续费承诺定期拍卖(出售)成功,拍卖(出售)成功前每月发放一些返利,最后突然失联。
套路四:伪造拍卖
常见话术:“我们带你和宝贝去拍卖会现场,按规定收取一定的费用。”
套路揭秘:骗子组织假拍卖会,请群演举牌现场为藏品“出价”。前几轮藏品都“成功拍卖”,轮到你自己的藏品拍卖时,最终价格达不到藏品保留价,藏品“流拍”,拍卖失败,收取的各类费用也不退。
摘编自《新闻晨报》《广州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