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到底如何防治

作者: 柳贇

传播途径有3种

丙肝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几种。

血液传播:丙肝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破损皮肤黏膜传播。自1993年我国开始献血员丙肝抗体筛查后,输血途径风险降低,但仍存在窗口期等问题。目前,静脉注射毒品、非一次性注射器、共用剃须刀、文身等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

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同样可以引起传播。有多性伴性行为及同性恋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HIV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更高。

母婴传播:丙肝病毒阳性母亲将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肝病毒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若合并HIV感染,传播的危险性更是增至20%。丙肝病毒高载量也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症状多样又隐匿

丙肝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往往较为隐匿,这使得许多患者在早期无法察觉自己已经感染丙肝病毒。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丙肝病情多较轻,多为急性无黄疸型,主要表现为ALT升高。少数为急性黄疸型,黄疸轻度或中度。患者可能有恶心、食欲下降、乏力、尿黄眼黄等症状。单纯丙肝病毒感染少致肝衰竭。自然状态下,仅15%患者可自发清除病毒,85%转为慢性。

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症状轻时,患者可能仅感疲劳、食欲差、腹胀或无症状。化验显示ALT波动,HCVRNA持续阳性。需注意的是,1/3慢性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但约3%~10%患者20年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一旦丙肝发展为肝硬化,并出现失代偿情况,如黄疸、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患者的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肝外表现:丙肝病毒感染后,除了肝脏病变,还可能引发肝外多系统病变。常见表现有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内分泌病变;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变;关节炎、肌炎等风湿性疾病。

精准诊断是关键

对于丙肝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群来说,进行精准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丙肝抗体检验:这是诊断丙肝的最重要手段。丙肝抗体检验包括丙肝病毒抗体(抗-HCV)和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CVc)两种检测。其中,抗-HCV是目前诊断丙肝的主要指标;而抗-HCVc的检测则有助于早期或急性期丙肝的诊断。

丙肝病毒RNA检测:这也是丙肝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丙肝病毒RNA检测,可以了解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传染性以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等。HCV RNA定量检测更是可以准确测定血液中丙肝病毒的数量,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对于已经确诊为丙肝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肝功能、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受损情况,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多管齐下综合治疗

丙肝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对症治疗以及肝移植等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抗病毒治疗:丙肝治疗的核心是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干扰素因副作用大、疗效欠佳,渐被DAA取代。DAA是针对丙肝病毒的小分子药物,疗效高、副作用小、使用便捷,已成为首选,常需联合用药,如索非布韦等。

保肝治疗:保肝治疗是丙肝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常用的保肝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对症治疗:针对丙肝患者的不同症状,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针对消化道症状给予助消化、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针对肝性脑病给予降氨、醒脑等药物治疗;针对腹水给予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治疗。对症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肝移植:对于丙肝导致的严重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移植是有效治疗手段。它能彻底清除病毒,替换受损肝脏,使患者重获健康。但手术风险高,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加强术后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

丙肝作为一种悄然蔓延的健康威胁,其预防工作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控制丙肝的传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无偿献血制度,并对献血员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测,确保血液安全。同时,避免到非正规的机构献血或使用其提供的血制品,以减少通过血液传播丙肝的风险。

预防医源性感染:在医疗机构内,应严格推行安全注射和标准预防制度,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对内镜、手术、牙科等诊疗器具进行彻底消毒,确保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同时,加强对文身、文眉、修脚等行业器具的卫生消毒管理。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修脚刀、修眉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这些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皮肤破损,从而成为丙肝病毒传播的媒介。

预防性接触传播:保持洁身自好,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和多个性伴侣。对于有多性伴等高危人群来说,应使用安全套以减少通过性接触传播丙肝的风险。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提高其对丙肝等性传播疾病的认识。

预防母婴传播:备孕母亲应进行丙肝筛查,如发现感染应在治愈后再考虑怀孕。对于已经怀孕的丙肝阳性者来说,应尽量缩短分娩时间,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液制品使用:如果需要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必须到正规的医院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血液制品经过严格检测,以减少通过血液传播丙肝的风险。

加强丙肝筛查和管理:尽可能将丙肝检测纳入健康体检范畴,对高危人群加强丙肝筛查,及早发现及治疗感染者。对于确诊为丙肝的患者来说,应积极治疗并定期复诊,以降低传播风险。

提高公众防病意识: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通过普及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鼓励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丙肝的发生和传播。

自我管理不容忽视

对于丙肝患者来说,除了接受正规的治疗,自我管理也同样不容忽视。

严格遵守医嘱:丙肝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包括服药时间、剂量以及复诊安排等。不要随意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产生耐药性。对于治疗过程中的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保持良好习惯:充足的睡眠是丙肝患者恢复体力的关键。患者应确保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烟草和酒精都会直接损害肝脏,加重病情。保持规律的作息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注重饮食调养:丙肝患者应均衡饮食,摄入充足营养。多吃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助力肝脏细胞修复。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为肝脏提供营养。应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食品,减轻肝脏负担。

适度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丙肝患者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劳累。

避免交叉感染: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患者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以减少传播风险。同时,避免到非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如拔牙、文身等。

定期监测病情:丙肝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载量检测等,以监测病情的变化。通过定期复诊,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任何不适或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心理调适与支持:丙肝的治疗过程可能较长,且可能伴随一些不适和困扰。因此,患者应学会进行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共同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