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选择合适的治疗很重要

作者: 崔君智

跟骨,足部后部的大块骨骼,占据关键位置,与距骨紧密相连形成距下关节,对足部运动至关重要。其前方与骰骨相关节,周围被众多韧带和肌肉环绕,维持足部稳定。跟骨不仅结构特殊,功能也极为重要,它支撑身体重量,参与行走、跑步、跳跃时的力传导和缓冲,是足部承受日常冲击力的稳健基石。

成因可分两类

跟骨骨折的发生,往往与外力作用密切相关。根据损伤能量的不同,可以将跟骨骨折分为低能量损伤和高能量损伤两类。

低能量损伤是导致跟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多见。此外,老年人或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群,由于骨骼强度明显下降,即使是像从椅子上起身时用力不当或者在室内行走时不小心踢到障碍物这样极小的外力,也有可能造成跟骨骨折。不过,这类骨折一般为轻微移位骨折,相对较易治疗。

而高能量损伤则往往导致严重的跟骨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这类骨折多由高处坠落时足跟先着地,跟骨承受垂直冲击力所致。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因交通事故导致的跟骨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类骨折病情严重,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识别典型症状

跟骨骨折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首先就是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源于骨折处的骨组织损伤以及周围软组织挫伤。伴随着疼痛,患者往往无法站立,因为站立时身体的重量会压迫到受伤的跟骨,使疼痛加剧。进而导致行走困难,这是骨折后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同时,受伤部位会出现严重的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引发的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炎症反应所致。在肿胀的部位进行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如果骨折情况较为严重,还会出现局部畸形,这是骨折断端移位造成的外观改变。在触摸受伤部位时,患者可能会摸到摩擦音或感觉到骨折断端的相互摩擦,这是骨折的特有体征。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可以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即保守治疗,适用于跟骨伤势较轻、无移位或骨折线移位2mm以内的关节内轻度跟骨骨折。保守治疗方式多样,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牵引、加压包扎、弹性绷带固定以及理疗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关节面严重损伤、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或不平整、累及跟骰关节或距下关节、手法复位失败以及保守治疗后骨折长期不愈合的患者。目前临床较常使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微创手术。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需要抬高患肢、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置、进行足趾的主动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随着康复的进展,逐渐增加踝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最终,在支具或石膏保护下逐渐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全面进行踝关节和足部的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

总之,跟骨骨折虽然常见,但只要增强防范意识、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并在不幸发生骨折时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配合科学的护理,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恢复跟骨功能、重返正常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