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泌尿系结石,不再谈“石”色变

作者: 代亚玲

泌尿系结石,顾名思义,就是在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中形成的结石。这些结石由矿物质和酸性盐组成,是体内的沉淀物。根据结石所在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上尿路结石(肾和输尿管结石)和下尿路结石(膀胱和尿道结石)。泌尿系结石在25~40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且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1。

高危人群

久坐人群,如司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由于长时间保持坐姿不动、缺乏运动锻炼,容易造成结石成分的沉积。同时,高温或潮湿环境工作者因工作环境导致体内水分容易丢失,尿液中的结晶会析出形成结石。另外,高蛋白饮食者因饮食中摄入大量蛋白质,会使血液中钙量增加,影响肾脏功能,进而诱发肾结石。而过度肥胖人群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失衡,比普通人更容易出汗,这也增加了结石的诱发风险。最后,不爱喝水的人群因为每天饮水量不足2000毫升,无法有效排泄体内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体内沉淀,也容易形成结石。

症状表现

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的症状有所不同。上尿路结石的主要症状是腰肋部或腰腹部的疼痛,急性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肉眼血尿。而下尿路结石则以排尿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等。具体来说,排尿时尿线可能会突然中断,活动后又可以排尿,但随后又中断,如此反复。排尿快结束时,还可能出现肉眼血尿。突然出现排尿困难并伴有阴茎、龟头的疼痛也是下尿路结石的常见症状。

精准诊断

泌尿系结石的诊断并不复杂。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一环,包括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血钙、血磷、尿酸等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结石的成因。影像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尿路X线平片(KUB X线片)常用于术前诊断和术后复查。而B超则是诊断泌尿系结石的首选方法,特别适合儿童和孕妇。通过B超,医生可以发现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结石,并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数量。

个性治疗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是否梗阻、感染来定制方案。对于直径小于6mm、表面光滑无感染的结石,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或定期观察,其中小于5mm的结石自排概率高达89%。对于7~20mm的肾结石及感染控制后的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是有效选择。而对于明确诊断的泌尿结石,手术治疗因其针对性强、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等优势,成为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常用治疗方案,实现一病一策的精准治疗。

预防为先

预防泌尿系结石,需从日常习惯和健康管理着手。首先,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稀释尿液中结石成分,促进小结石排出。其次,合理饮食,限盐控蛋白,多吃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香瓜、南瓜,并限制高嘌呤食物。此外,规律体检至关重要,泌尿系超声、验尿可及时发现无症状结石,有结石史者应每6个月体检1次。最后,适当增加运动量,如跳绳、爬楼梯等,可预防并助排结石,但需注意,大肾结石患者应避免盲目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总之,一旦发现得了泌尿系结石,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要认为只要腰部痛感减轻或消失,疾病就好了,切勿贻误治疗时机。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远离泌尿系结石的困扰,享受健康的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