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性胃炎,先了解分型和分级
作者: 陈志娟慢性胃炎,顾名思义,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胃壁组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胃的正常功能的一种疾病。与急性胃炎的突然发作不同,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缓慢,病程较长,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它可能引发上腹部的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成因复杂多样
慢性胃炎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健康饮食行为、药物影响以及免疫相关因素等是主要诱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体。这种细菌具有破坏胃黏膜防护机制的能力,从而触发炎症反应。据统计,大约有90%的慢性胃炎患者受到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因此,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至关重要。
不健康饮食行为:长时间的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从而诱发慢性胃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偏向于快节奏,饮食也经常不规律,这为慢性胃炎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药物影响:长时间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和抗生素等药物,可能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从而导致胃炎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免疫相关因素:一些慢性胃炎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紧密相关,其血清中可检测到如壁细胞抗体等免疫标记物,揭示了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可能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之一。同时,年龄增长、营养状况不佳、心力衰退、肝脏硬化、糖尿病及甲状腺相关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对慢性胃炎的发病产生影响,使得该病的发病机理更加复杂多样。
多种检查综合判断
慢性胃炎的诊断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胃镜检查结果以及病理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来综合判断。
初诊:在初诊阶段,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反酸等,并结合患者的既往胃病史,进行初步评估。这一步骤对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以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检查是否有红肿、糜烂或出血等炎症迹象。胃镜检查不仅能够帮助医生确诊慢性胃炎,还能排除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或胃癌等。因此,对于怀疑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来说,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病理检查:病理诊断是通过取胃黏膜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检查的过程。这一步骤对于确诊慢性胃炎以及评估炎症的程度至关重要。病理检验医师会仔细检查组织样本,确定炎症类型和是否存在其他异常变化,如萎缩或肠上皮化生等。这些信息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可分不同类型级别
慢性胃炎根据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级别。
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分级标准为:Ⅰ级为分散或线状炎症;Ⅱ级为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炎症;Ⅲ级为广泛融合炎症。患者可能会经历持续的上腹部不适、腹部胀满、打嗝等症状,特别是在饮食不当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糜烂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糜烂。其分级标准为:Ⅰ级为单发糜烂;Ⅱ级为多发但局部糜烂;Ⅲ级为多发且广泛糜烂。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中可能带有鲜血或咖啡色物质。
出血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出血性炎症。其分级标准为:Ⅰ级为局部出血;Ⅱ级为多部位出血;Ⅲ级为弥漫性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中可能带有鲜血或咖啡色物质。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其分级标准为:Ⅰ级为细颗粒状改变,血管部分透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Ⅱ级为中等颗粒状改变,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Ⅲ级为粗大颗粒状改变,皱襞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性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上中腹部疼痛、进食后立即排出食物、胆汁呕吐物、胸骨后疼痛和灼热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呕血情况。
具体病情具体治疗
慢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胃溃疡、胃癌等并发症。确诊后应积极治疗,并根据患者病状和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进行治疗是首要任务。例如,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通常会选择四联治疗方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一种铋剂。对于由药物导致的胃炎,应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并在医生的建议下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反酸和胃痛等症状,可以考虑使用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针对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考虑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独特优势,它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慢性胃炎细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和脾胃虚寒型。对于脾胃湿热型,以胃脘灼热胀痛等为主要证候,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理气;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等,治疗需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胃阴不足型以胃脘灼热疼痛等为主要特征,治疗应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而脾胃虚寒型则见胃脘隐痛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健康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也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措施。合理规律的饮食至关重要,应按时进食一日三餐,避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以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胃部负担,避免胃黏膜受损。少食多餐也是胃炎患者的好选择,它能分散食物摄入量,减轻胃部压力,提高消化吸收效率,并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此外,还需注意食物卫生,避免摄入不干净食品,定时消毒餐具,保持厨房与餐桌的清洁,以降低病原体感染风险。
心理调整:长期处于紧张或压抑状态,可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胃肠蠕动,加重胃排空障碍及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心理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医生应重视调整患者的精神情志,进行良好且高效的医患沟通,加强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宣教,及时疏导并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与不安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手术治疗:对于那些病情较为严重且药物治疗未能奏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方案。在选择术式时,必须根据疾病类型和全身情况综合考虑,并应尽量避免损伤重要脏器或血管。手术技术涵盖移除受损区域和修复受损的消化系统等步骤。
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以及酒精都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引发胃黏膜的损害、充血和水肿等相关症状。长期大量吸烟和饮酒还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因此,患有胃炎的人应坚定戒烟戒酒,这有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
定期体检:为了更好地预防慢性胃炎,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果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及时治疗。做好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健康做好保障。
总之,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症状轻重不一。通过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类型、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相信慢性胃炎的防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呼吁广大患者和公众关注胃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共同守护我们的“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