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急救护理技巧,值得您学习
作者: 李潇 黄雪欢 朱密仪心肺复苏:生命的守护者
心肺复苏(CPR)是指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急救方法。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脏骤停而失去生命。如果在这些关键时刻能有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许多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
胸外按压:首先,确保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肩膀的一侧。然后,将一只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中线的下半部分,另一只手掌重叠其上。用身体重量(而非仅用手臂)以适当的力度(约5~6厘米深度)快速、连续地按压胸部,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开放气道:在按压间隙,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畅通。首先,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的异物。然后,将头复位,用一只手托起患者的下巴,使气道保持开放状态。
人工呼吸:在气道开放后,进行人工呼吸。捏住患者的鼻孔,用口完全覆盖患者的口部,然后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应持续约1秒,使患者的胸部隆起。之后,继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循环,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务必保持冷静和专注,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准确无误。胸外按压的力度要适中,避免过轻或过重。人工呼吸时,要确保吹入的气体足够且均匀。如果患者是儿童或婴儿,应适当调整按压力度和人工呼吸的方式。
止血包扎:控制出血的关键
在意外受伤时,出血是常见的现象。如果出血得不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止血包扎技巧是急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小伤口或浅表出血,可以直接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压迫伤口,以减缓血液流动。对于较大的伤口或动脉出血,需要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首先,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紧紧缠绕伤口周围,以压迫血管并减少出血。注意,绷带应每隔一段时间松开一次,以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组织坏死。在极端情况下,如四肢动脉大出血且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将止血带绑在出血部位的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然后逐渐拉紧直至出血停止。但需注意,止血带的使用应谨慎,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坏死。
在止血后,应对伤口进行包扎以保护创面并防止感染。包扎时,应使用无菌纱布或绷带,并确保其覆盖整个伤口及周围区域。包扎要松紧适度,既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也不过松导致纱布脱落。对于特殊部位(如头部、颈部等)的包扎,应遵循特定的方法和技巧。
骨折固定:减轻疼痛与损伤
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在意外中,骨折是常见的伤害类型。识别骨折的征兆对于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常见的骨折征兆包括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
面对骨折,现场急救的第一措施就是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限制受伤肢体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和疼痛。固定方法比较多,最经典的措施是在受伤肢体两边各放一块木板,然后用绷带、三角巾或绳子将木板固定在肢体上。要注意确保木板长度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时要在关节等突出部位放置棉垫或衣物,防止搬运过程中关节与木板摩擦造成再次损伤,同时要确保绑带既不过紧也不过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在缺少材料的情况下,可利用身体自身进行固定。例如,将受伤的手臂用绷带吊在脖子上等;下肢骨折的话,就是撕开裤子,剪成条带状,将伤腿和健腿并拢,用带子将两者从上到下捆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应定时检查固定装置,并调整松紧度,以确保其有效性和舒适性。如伤者出现剧烈疼痛、麻木或血液循环受阻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如果是脊柱骨折,非专业人员切勿挪动伤者。
海姆立克急救法:挽救呼吸的紧急措施
气道异物梗阻是指异物(如食物、玩具等)堵塞气道,导致患者无法呼吸。这种情况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尤为常见,且可能迅速导致窒息和死亡。因此,掌握气道异物梗阻处理技巧至关重要。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快速、有力的腹部冲击,使气道内的异物被气流冲出。具体步骤如下——
对于成人和1岁以上的儿童: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将一只脚放在患者两脚之间,然后双手环抱患者腰部。接着,一手握拳,拇指侧紧贴患者腹部中线,位于肚脐上方、胸骨下方的位置。另一只手包住拳头,并快速、用力地向内、向上挤压腹部。这样,气道内的异物就有可能被气流冲出。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让婴儿面朝下躺在施救者的前臂上,头低脚高。然后,用一只手托住婴儿的下巴以保持气道开放,另一只手的手掌根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有力地拍打。这样,同样可以促使气道内的异物被冲出。
在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应对气道异物梗阻时,施救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冷静与专注,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每一次挤压都精准有力。若患者不幸出现意识丧失或心跳骤停,则需立即转用心肺复苏术,以挽救生命。
降温:减轻烫伤疼痛
烫伤是指皮肤或黏膜因接触高温物质(如开水、热油、火焰等)而受损。根据烫伤的程度和深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烫伤。烫伤不仅会导致疼痛、红肿和水疱等症状,还可能引发感染、疤痕形成等严重后果。
烫伤处理的步骤如下——
冲:首先,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并减轻疼痛。冲洗时间应持续约15~20分钟,或直到疼痛明显缓解。
脱:在冲洗过程中,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在一起,不要强行撕扯,以免加重损伤。可以用剪刀将衣物剪开,然后轻轻揭下。
泡: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以进一步降低皮肤温度和减轻疼痛。浸泡时间可根据烫伤程度而定,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
盖: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轻覆盖烫伤部位,以避免感染。如果烫伤面积较大或程度较深,应尽快就医。
送:对于严重烫伤(如三度烫伤、烫伤面积大或伴有其他并发症),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在处理烫伤时,务必注意避免使用冰块或冰水进行直接冷敷,因为过低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冻伤,进一步加剧皮肤损伤。同时,切勿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等非专业物品在烫伤部位,这些物质不仅无法有效缓解烫伤,反而可能加重感染风险或干扰医生的后续判断。烫伤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伤口红肿扩散等异常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确保患者安全。
总之,掌握急救护理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在意外发生时,这些技巧能够成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护身符”。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