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别让“蝴蝶”飞上你的脸

作者: 施倩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场身体的内战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带着一丝浪漫色彩,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复杂且多变的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疾病。在这场身体的内战中,免疫系统的士兵(免疫细胞)发生了“叛变”,它们不再守护我们的身体,而是转而攻击自身的器官和组织,引发炎症和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同时,过度暴露在阳光下,其中的紫外线不仅会导致细胞凋亡增加,也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因之一。

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发热、疲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全身症状。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真正威胁在于它能够影响全身各个系统,从皮肤到关节,再到肾脏、心脏甚至大脑,无一幸免。如控制不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呈现发作-缓解一再发作的恶性循环,而每一次发作都会对身体的多器官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当我们面部出现蝶形花纹时,应及时就诊于风湿免疫专业科室,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尽早开展有效的治疗。

西医视角下的“精准打击”

在对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征途中,西医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甾体抗炎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则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迅速控制病情,又需谨慎管理其副作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疟疾药物的应用,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它们像是精心布置的防线,旨在减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策略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些药物如同精确制导的武器,能够针对性地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效果。例如,CAR-T疗法作为一种前沿技术的代表,正逐步展现出其在清除异常B细胞方面的潜力。虽然目前仍处于研究初期,但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美好蓝图。

中医智慧:调和阴阳,平衡内外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病名,但类似病证在古医籍中早有论述。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指出:“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阴毒之为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这些症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出现的皮疹、关节疼痛、体温升高、咽喉疼痛等症状高度吻合。

中医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源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因此,治疗的核心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恢复机体的内在平衡。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传统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力、减轻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滋阴补肾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汤等,能够温和地调理身体,同时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近些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取两者之长,补各自之短。通过结合西医的精准医疗和中医的整体观念,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