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炎还是肿瘤?警惕头颈里的“隐形炸弹”
作者: 王子璋头颈部肿瘤是发生于颅底至颈椎区域的恶性肿瘤,包括口腔癌、喉癌等,因解剖结构复杂而类型多样。我国年发病率为15.22/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4.45%,鳞状细胞癌超90%,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居第6、7位。其危害广泛,早期症状如持续性喉痛、声嘶、吞咽困难等不典型,易被忽视。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虽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但早诊早治是提升预后的关键。
常见肿瘤有6种
头颈部肿瘤类型多样且各具特点,其发生发展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喉癌:喉兼具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超95%喉癌为鳞癌,其发病与烟酒刺激、HPV感染及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烟酒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喉部黏膜,HPV感染可致细胞周期失控,环境污染物长期吸入亦可能致癌。喉癌常见症状包括咽痛、吞咽不畅、咳嗽带血、声嘶及呼吸困难等,声门上型喉癌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下咽癌:下咽与口咽、食管相连,超95%下咽癌为鳞癌,属上消化道高度恶性肿瘤,分化差、易复发转移。因早期症状非特异且解剖位置隐匿,多至中晚期方确诊。患者常有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及进食困难,若累及喉部可出现声嘶、咳嗽、咯血及呛咳等症状,需警惕并及时就医。
鼻咽癌: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鼻后口腔上方)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等地,属地方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但遗传、EB病毒感染、亚硝胺食物摄入及化学物质暴露为已知风险因素。早期症状隐匿,进展后可见单侧鼻塞、鼻出血、颈部肿块、听力下降、头痛、声嘶及面部麻木,与肿瘤压迫神经及耳咽管相关,需及时就医。
唾液腺肿瘤:唾液腺肿瘤指发生于唾液腺(含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黏膜下小腺体)的良恶性病变,病因未明,或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相关。早期多表现为无痛性局部肿块,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压迫症状,如面瘫(面神经受累)、舌麻木(舌神经受累),以及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需及时诊治。
口咽癌:主要包括一些恶性肿瘤,如扁桃体癌、舌根癌等。其引发因素包括慢性炎症、长期大量烟酒刺激及不良饮食习惯等。早期一般未有明显症状,但会有以下表现,即咽痛、咽部不适、吞咽痛、异物感、流涎带血、说话不清、伸舌障碍、张口困难、反射性耳痛等,极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甲状腺癌分乳头状癌(常见)、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恶性递增),转移特性各异,如乳头状癌易淋巴转移,滤泡状癌常血行转移,髓样癌部分有家族史,未分化癌预后差。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早期多表现为可随吞咽活动的颈前肿物,进展缓慢,易被误认为良性,晚期可致声嘶、咯血、呼吸吞咽障碍及颈淋巴结肿大。
多因素共同交织
头颈部肿瘤的发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致病机制主要涉及4个核心维度。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头颈部肿瘤发病至关重要,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会提升风险。吸烟是口腔癌、喉癌和鼻咽癌主因,尼古丁等直接损伤黏膜上皮细胞,诱发突变。过量饮酒刺激黏膜,乙醛致癌致DNA损伤。空气污染中的石棉、放射性物质等长期吸入,或引发鼻腔、喉部肿瘤。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显著增加头颈部肿瘤发生概率。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头颈部肿瘤重要诱发因素,有肿瘤家族史者风险更高。特定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会提升头颈部肿瘤风险。此外,遗传基因突变可致细胞增殖失控,进一步增加肿瘤发生概率。了解家族病史,关注遗传风险,对预防头颈部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头颈部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烧烤、油炸食品,缺乏蔬果摄入,易致营养失衡,引发肿瘤。口腔卫生差,如清洁不及时、用含酒精漱口水,会导致口腔黏膜慢性炎症,增加口腔癌风险。长期熬夜则扰乱生物钟与内分泌,降低免疫力,提高肿瘤发病概率。需改善生活习惯,预防肿瘤。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与头颈部肿瘤密切相关,尤其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特别是HPV-16和HPV-18型,与口腔癌、喉癌等头颈部肿瘤发病关联显著。HPV感染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促使肿瘤发展。了解病毒感染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头颈部肿瘤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多种检查综合诊断
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头颈部肿瘤诊断的关键手段,医生借助鼻咽喉镜等内窥镜设备,能直接观察鼻咽、喉咽等部位的黏膜,精准发现潜在肿瘤病变。其特点直观准确,可捕捉早期微小病灶。喉镜、鼻咽镜等常用检查方式,分别聚焦声带及喉部结构、鼻腔和鼻窦状况,为肿瘤早期发现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头颈部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医生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诊断,明确肿瘤良恶性、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关键信息,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常用方法包括钳取、切取或针吸活检术等,这些技术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科学性。
核磁或CT检查: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MRI与CT是高频影像学检查。MRI软组织对比度佳,尤适脑部、颈部淋巴结及咽喉区域检查,有助探明病变范围、位置等;CT提供清晰横断面图像,利于评估肿瘤侵犯情况。二者常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为医生提供全面肿瘤信息,以制定更精准诊疗方案。
其他检查:除常规方法外,头颈部肿瘤诊断还采用其他手段。鼻咽癌高发区常用EB病毒DNA检测筛查,也用于判断复发进展。血清甲状腺球蛋白、降钙素、癌胚抗原等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甲状腺癌。HPV检测对口咽部鳞状细胞癌诊断及预后评估重要。这些方法各有优势,需综合运用,以提高头颈部肿瘤诊断准确性。
根据病因、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头颈部肿瘤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及患者状况综合选择。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头颈部肿瘤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会结合肿瘤的性质与位置,选择将部分又或是全部肿瘤组织切除。若肿瘤较小或者需将重要结构的区域保留,则一般采用微创手术。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即借助高能量射线将癌细胞杀死又或是阻碍其生长,这一方式可用于主要或辅助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或复发的肿瘤。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主要利用药物来消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既能够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手术或者放射治疗一起使用。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诸如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疗法等,其主要通过对机体内部环境进行调整,增强免疫力来让肿瘤生长得到抑制。
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
头颈部肿瘤的预防需构建多维防护体系,通过改变可控风险因素、强化免疫屏障及实施精准筛查,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改变习惯:预防头颈部肿瘤,戒烟戒酒是关键。烟草中的苯并芘等化学物质致癌性强,酒精损害肝脏功能,影响代谢排毒。槟榔作为一级致癌物,与口腔癌等密切相关。此外,烟熏食品中的有害物质也是肿瘤诱因。为降低风险,应减少或避免摄入这类食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头颈部肿瘤威胁
接种疫苗:临床研究证实,约50%的口咽癌均和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有很大关系。因此,接种HPV疫苗,尤其是九价疫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HPV相关的头颈部癌症。为将感染风险降低,年轻人应尽早接种HPV疫苗。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口腔、鼻腔、喉部等部位的检查,能够尽早发现肿瘤迹象。而对于风险较高的个体或者家族,可展开特定的癌症筛查,比如,甲状腺癌的超声检查等。
健康生活:预防头颈部肿瘤,需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蔬果,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同时,适量运动不可少,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不少于150分钟,可增强免疫力。此外,保持口腔卫生也很重要,正确刷牙、漱口,减少细菌滋生,降低口腔癌等头颈部肿瘤风险,全方位守护健康。
虽然头颈部肿瘤种类繁多,病理类型复杂,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早期发现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头颈部健康,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