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幽门螺杆菌,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作者: 陈志娟幽门螺杆菌形态独特,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有鞭毛,具一定运动能力,是微需氧菌,对生长环境严苛,多在胃中被发现。1982年,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首次分离出该菌,证实其与多种胃部疾病相关,二人于2005年获诺奖。它定植于胃黏膜特定位置,靠尿素酶中和胃酸生存,还凭借运动能力在胃黏液层穿梭,逃避免疫防御,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有两种
了解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其感染至关重要。
口-口传播: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在家庭聚餐、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等密切接触行为中,感染者口腔中含幽门螺杆菌的唾液易传播至易感者;若感染者口腔中的细菌污染餐具、食物,他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餐具,就可能摄入幽门螺杆菌而导致感染。此外,大人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小孩这种不良喂养习惯,也会使大人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小孩体内,大大增加小孩感染的风险。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若其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便可能被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受污染情况较为常见,人们饮用含幽门螺杆菌的生水,或食用被含菌粪便污染却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时,就容易感染该菌。不过,随着现代卫生设施的普及和人们卫生意识的提高,粪-口传播途径在一些发达地区已得到较好控制,但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或卫生条件落后地区,这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意义重大。
危害不局限于胃部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广泛且深远,不仅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还可能波及其他身体系统。
胃部疾病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多种胃部疾病。它凭借螺旋形结构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保护性内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等症状。若长期感染未有效治疗,胃炎会反复发作,加重胃黏膜损伤,影响生活质量。此外,该菌还会削弱胃黏膜防御能力,使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增强,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引发胃溃疡,患者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若溃疡不愈合,可能引发胃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甚至恶变。值得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被列为一类致癌物,是胃癌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感染可使胃黏膜细胞发生病理变化,约78%的胃癌可归因于它的长期感染。
其他系统潜在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局限于胃部疾病,还可能与一些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例如,它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损伤,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此外,还有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某些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具体的致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阐明。
检测方法各有利弊
准确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有效防治相关疾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尿素呼气试验(UBT):尿素呼气试验(UBT)是基于幽门螺杆菌产生尿素酶这一特性而采用的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含放射性碳(13C)或非放射性碳(14C)标记的尿素,其分解产物二氧化碳会经血液循环从肺部排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便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检测具有无痛、无创、过程简便且无需胃镜检查等优点,对设备要求不高,在众多医院与体检中心均可开展。不过,它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检测前需空腹或禁食一定时间,近一个月内不能使用特定药物,否则会影响结果准确性,而且14C 尿素呼气试验有微量放射性,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选用时需格外谨慎。
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是一种较为直接和准确的检测方法,检查时通过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而开展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与幽门螺杆菌培养等操作,以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胃部病变情形。该方法优势显著,胃镜检查可直观观察胃部形态和黏膜病变,还能同步获取组织用于病理诊断,对判断胃部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意义重大,且胃黏膜组织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准确性高,是诊断“金标准”之一。不过,它也存在弊端,作为侵入性检查,会让患者产生恶心、呕吐、咽部疼痛等不适,检查过程复杂,需专业内镜医生操作,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同时费用偏高,对医院设备与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人体血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免疫系统会生成相应抗体,通过检测这些抗体可间接推断是否曾感染过该菌。这种检测方式操作简易,只需采集血液样本,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有助于了解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不过,它也有明显缺点,无法分辨是当下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因为即便幽门螺杆菌已被清除,抗体仍可能在体内留存一段时间;而且其检测结果准确性欠佳,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
联合治疗是基础方案
一旦确诊感染幽门螺杆菌,通常需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即“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
抗生素主要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当地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胃部炎症和症状。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侵袭,还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且具有一定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治疗后需停药4周以上再进行复查,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否被彻底清除。
加强卫生管理能有效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有效措施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如未彻底清洗或煮熟的蔬菜水果、生水、未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等,这些食物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减少在外就餐次数,如果在外就餐,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并且使用公筷、公勺,避免餐具交叉污染。家庭聚餐时也提倡使用公筷,餐具定期进行高温消毒,可将餐具放在沸水中煮15~3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
保持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洗手时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清洗双手,尤其是指甲缝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注意口腔卫生,口腔也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的藏身之处,应按时刷牙,且定期更换牙刷,牙具也要保持清洁,可定期将牙具放在阳光下暴晒。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品,防止幽门螺杆菌通过这些物品传播。在一些卫生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应加强水源管理和粪便处理,防止水源和食物被幽门螺杆菌污染。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胃部健康紧密相关,感染广泛。了解其概况、传播、危害及防治方法,对预防相关疾病意义重大。日常要养成勤洗手、分餐制等卫生习惯,降低传播风险;感染者应积极治疗并复查。同时,政府需加强宣传,提升公众认知与预防意识,共同营造健康环境,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