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青光眼,如何科学应对
作者: 陈小瑾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健康至关重要。但青光眼这一眼部疾病却像个“视力小偷”,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视力。青光眼根源在于眼球内部压力异常升高,达到损害视神经的程度,进而引发视力逐渐衰退,严重时甚至可能完全失明。它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多发隐匿的眼病,早期往往悄无声息,患者可能毫无察觉,等视力出现明显下滑才发觉问题严峻,许多患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步入视力减退甚至永久失明的边缘,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所以了解青光眼的相关知识对保护视力意义重大。
常见分类有2种
青光眼的种类繁多,但在众多类型中,开角型与闭角型青光眼最为人们所熟知。
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的病程发展相对和缓,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鲜少感受到疼痛或其他不适。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悄无声息,使得它更容易被患者忽视,从而错失早期治疗的良机。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往往在视力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时才就医,此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闭角型青光:闭角型青光眼则截然不同,它可能以突如其来的眼痛、视力急剧下降为表现,有时还会伴随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构成一种眼科急症。这种情况亟需立即的医疗介入以减轻症状并保护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
高危人群需警惕
青光眼并非随机发生,它具有一定的目标人群,这几类人需要格外警惕。
家族遗传群体: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曾经罹患青光眼,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正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家族中往往能观察到明显的聚集现象,家族病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体未来可能面临的健康挑战。有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青光眼风险。
年长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逐渐衰退,眼睛也不例外。特别是当年龄跨过40岁的门槛,眼部组织的老化现象开始愈发明显。晶状体硬化、视网膜退化,还伴随着眼部血管功能的下降,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畅,营养供应不足。这些生理变化相互交织,使得中老年人成为青光眼的高发群体。因此,中老年人更应关注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高度近视群体:高度近视,尤其是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患者,其眼球结构往往与常人不同。由于眼球过长,视网膜被拉伸得更薄,这些生理特征不仅影响了视觉质量,还可能导致眼内压力分布不均,进而增加青光眼的风险。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壁更脆弱,对眼压的耐受性降低,一旦眼压升高,更容易造成视网膜、视神经的损害。高度近视患者应密切关注眼压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群体:在数字化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不仅会导致视疲劳、干眼症等短期问题,还可能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使眼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减少眨眼次数,影响眼部血液循环,导致眼部组织缺氧、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可能诱发青光眼。因此,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对于预防青光眼至关重要。
多种治疗可选择
青光眼作为一种可能悄然夺走视力的眼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关乎患者能否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视力衰退。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当患者去医院看眼科医生时,医生可能会开一些专门用来降低眼内压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减轻眼睛内部的压力,从而起到保护视神经、防止视力进一步受损的效果。但患者必须明白,这些药物虽然能控制青光眼的病情,让它不再恶化,但并不能根治这个病。所以即使自己觉得眼睛舒服多了,也不能随便停药或者减少药量,得按医生的吩咐来,不然病情可能会反弹。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作为当今医学领域的一项新兴高科技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巧妙地利用了激光的精准性,能够直接且精确地作用在眼睛的关键部位,帮助打通房水排出的通道,从而有效降低眼内压,缓解青光眼症状。激光治疗的一大亮点在于其非侵入性,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开刀之苦,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大大减轻了身心负担。然而,激光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青光眼患者,其适用性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手术治疗:如果前面的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都试过了,但效果不明显,或者青光眼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那可能就得考虑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直接打开房水排出的通道,或者植入一个人工通道,让房水能够顺畅地排出去。虽然手术治疗能够根治青光眼,但毕竟是个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的。所以在决定手术前,一定要和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清楚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再做决定。
预防才是硬道理
青光眼影响严重,提前预防能帮助降低青光眼的发生风险,守护好眼睛健康。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维护视力健康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及时掌握眼内压的动态变化,还能有效监测视神经的细微变化,确保在青光眼等眼部疾病初露端倪时即能迅速应对,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黄金原则。无论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高风险群体,还是已步入中年、眼部机能逐渐衰退的个体,或是高度近视、眼部负担较重的患者,都应当将定期的眼部检查视为守护视力、预防疾病的坚固防线,积极纳入个人的健康管理日程之中。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的眼部检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坚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这是维护眼部及身体健康的基础,能让眼睛和身体在深度休息中充分恢复。饮食上要注重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与抗氧化物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为眼睛提供必要滋养,同时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避免给身体增添负担。适度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包括眼部血液循环,降低罹患青光眼的风险。此外,保持心情舒畅也十分重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还可能加重青光眼症状,青光眼患者可通过练习瑜伽、阅读、聆听音乐等放松身心的活动来缓解压力、降低眼压。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在数字化时代,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不放,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当有意识地让眼睛暂时脱离电子屏幕的吸引,进行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眼保健操。比如,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或者让眼球上下左右地轻轻转动,以活动眼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息。
避免眼部受伤:眼部受伤是青光眼发生的另一大潜在风险因素。无论是在激烈的运动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提高警惕,在进行可能涉及眼部风险的活动之前,务必佩戴好专业的护目镜。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直接用未清洁的手去揉搓眼睛,以防止感染或意外伤害的发生。
避免刺激:青光眼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眼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如烟雾、尘埃、化学气体等刺激性物质,一旦进入眼睛,会加重青光眼的症状,还可能导致眼部炎症或过敏反应。因此,青光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远离这些有害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或佩戴口罩出行。
定期复诊:即使青光眼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定期复诊也绝不能忽视。复诊是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专业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眼压的波动、视力的变化等异常情况,从而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