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让你的胃不再“萎缩”

作者: 宋媛媛 张鹏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由于它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需要借助电子胃镜检查或胃黏膜内镜活检术来帮助确诊。CAG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并且其危害主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AG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多因素共同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p是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主要通过口一口或粪一口途径传播。当人体长期感染Hp时,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逐渐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感染Hp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腹胀、胃痛、口臭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表现。这是因为Hp会在胃黏膜上定植,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就会导致胃黏膜的萎缩性病变。

胆汁反流:胆汁反流也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既往的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会导致胆汁反流入胃。胆汁进入胃内后,会使胃液pH值、总胆汁酸等显著升高,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后,会产生炎性反应、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长期胆汁反流可引起胃黏膜出现萎缩性转变,这是因为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对胃黏膜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

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是CAG发病重要因素。长期吃腌制高盐、隔夜、油炸等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易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加患病风险,应合理膳食。此外,喜嗜烟酒也会增加CAG风险,过度饮酒致胃黏膜炎症、溃疡,过量饮酒是独立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损害胃黏膜且致癌风险高,戒烟戒酒对减少CAG患病率有积极作用。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引发CAG。NSAIDs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和萎缩。这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精神心理因素:消化系统器官功能既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调控,也受情绪变化影响。研究显示,精神刺激易致植物神经系统失调,让胃肠长期处于兴奋,引发痉挛性疼痛等不适。精神和心理因素引发消化系统疾病,主要通过3种机制:一是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胃黏液分泌减少、防御下降;二是促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低下,导致胃肠功能下降;三是通过脑肠轴,影响脑肠肽分泌,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其他因素:除前述因素,CAG发病还与多种情况有关。有胃癌家族史者,尤其直系亲属,患CAG风险更高,家族遗传史是危险因素之一。部分CAG患者因自身免疫异常,胃黏膜遭自身免疫细胞攻击致病。缺铁性贫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慢性病,会使胃黏膜缺氧,胃酸分泌减少、细菌过度增殖产生毒素引发CAG。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与之相关。且CAG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更明显,所以45岁以上人群需定期做胃镜检查。

预防永远优于治疗

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机制后,应该认识到CAG是可防可控的。树立正确的预防态度并学习预防知识尤为重要。

积极治疗原发病:《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指出,对于存在Hp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发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其向CAG的演变。例如,对于Hp感染患者,采用规范的抗菌治疗方案,根除Hp,可以有效降低CAG的发生风险。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也有助于预防CAG的发生。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心态消极患者中CAG检出率为心态积极患者的2倍。心理情绪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持续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易诱发CAG发生并加重相应的症状。因此,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减少负面情绪产生,从而预防及减少CAG患病率。可通过音乐疗法或适当运动等方式释放精神压力,出现压力过大情况时主动进行倾诉及释放,避免压力郁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发现CAG的重要手段。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年龄较大、有家族史、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CAG。一般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3~5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检查间隔。

生活方式改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戒烟限酒,避免对胃黏膜造成进一步损伤。合理饮食,遵循前面提到的健康饮食原则,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的营养状况,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药物组合精准治疗

针对CAG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菌治疗、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和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菌治疗:对于Hp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抗菌治疗以消除Hp。我国第五次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Hp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即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菌药物,疗程为10~14天。这种方案可以有效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如盐酸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等可防止或减少胆汁反流。而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并可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伤。有条件时,可酌情短期应用熊去氧胆酸制剂。

服用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后:如NSAIDs(包括阿司匹林)后出现慢性胃炎症状者,建议加强抑酸和胃黏膜保护治疗;根据原发病进行充分评估,必要时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常用的抑酸药包括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

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相关,尤其是焦虑症和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可作为伴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者以及常规治疗无效和疗效差者的补救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中医药治疗有优势

中医药在CAG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药治疗CAG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式,阻断和逆转CAG的癌变过程。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CAG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活血化淤等。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对于胃气上逆型患者,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

中药复方治疗:中药复方治疗是中医药治疗CAG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中药复方包括黄芪建中汤、香砂养胃丸、摩罗丹、胃复春等多个中成药可缓解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这些复方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中医药治疗CAG的有效手段之一。针灸能够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修复等。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