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早期识别与急救
作者: 王蓓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很大,使得临床上罹患中风(脑卒中)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据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余万人,给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从当前来看,该病是导致我国人口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大约每5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中风。不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证明,脑卒中为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若是能够早期识别中风发生的症状,则利于开展急救,降低疾病对脑功能的影响。
老年人不要忽视早期症状
近段时间以来,我院“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接诊了多位突发中风的患者,有很多患者因未能及时发现、识别病变,从而错过了理想的治疗时间。最典型的1位年近八旬的患者,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前段时间家属忽然发现患者无法言语,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并无法走路。入院后经查患者为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但在治疗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溶栓治疗窗口,加之患者年事已高,此时对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风险是比较大的,最后经过沟通后决定采用保守治疗。该例患者家属忽视了其早期症状,从而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有的家属认为是老年人“困了”不想打扰,有些人则是本来行动就不利索,当出现肢体乏力麻木时没有在意,认为休息一下就能好转,从而延误了送医。事实上,中风发生时,脑细胞会以每秒190万个的速度坏死,特别是在发病时间>4.5h(小时)后,中风部位的脑细胞“死透”了,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言语不利等等。
其他方面的误区也包括:①不用救护车将患者送往医院,延误抢救。当患者出现卒中症状时,错误地应用出租车或私家车送往医院,很可能会因堵车或舍近求远等耽误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时间拨打120。因为急救系统对所在城市具备溶栓能力的医院了如指掌,在接诊到患者后还可将情况提前告知接收医院,在接到患者后,直接将患者送入绿色抢救通道,使患者可以最快的速度溶栓,赢得时间,赢得生命。②打电话给亲戚朋友,慢慢等待。卒中是急症,一旦发生后要立即送医。很多人出现症状后,没有第一时间送医,而是打电话通知亲友或是以电话咨询的方式寻求应对办法,这会使得患者的抢救时间被慢慢流失。
一般临床上针对占脑卒中发病率7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要在发病4.5h内对其开展溶栓治疗,以便早期开通血管。发病6~8h内,带患者到有条件的医院适当的进行急性期血管内干预介入治疗,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里濒临死亡的脑细胞,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少脑卒中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水平。
记住“中风120”口诀可初步识别
临床上用于识别中风发病早期症状的口诀是比较多的,最适合国人使用,也最简单的为“中风120”口诀:“1”代表面部;“2”代表2只胳膊;“0”代表聆听。具体如下——
“1”是看一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这实际上是观察颅神经是否发生障碍的方式,因为在我们的面部神经有两种不同的神经纤维支配方式,一种是交叉的,另一种是没有交叉的;当颅神经和以上的面部神经纤维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导致面部出现一些小的神经障碍;若是病变累及到面神经核,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完全性瘫痪。明确了以上原理,我们在检查患者面部运动功能是否正常时,就可以通过观察面部肌肉组织运动来进行。例如当面瘫发生时,会发现患者的麻痹侧鼻唇沟变得浅了,口角也会向着健康的一侧偏斜。因此,当身边有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警觉,这可能是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信号,要及时送患者就医。
“2”代表看2只胳膊,平行举起上肢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表现。这个检查主要是用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否受到伤害,其原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执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动作都是通过大脑中一种叫做椎体束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当中风发生时,大脑皮层或椎体束可能会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故及时发现并检查这些运动障碍对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中风等疾病的意义是显著的。无论是患者出现了哪种类型的瘫痪,都能够通过让患者平举双手这个动作,观察出来其偏瘫的情况。例如完全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完全丧失,偏瘫肢体无力表现非常明显。这一检查是来源于医学上的专项检查旋前肌漂移实验及上肢轻瘫检查法来实现的,通过这些简单的检查,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从而早期治疗及诊断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出现表达困难,言语不清的表现。测试时可让患者说一句完整的句子,比如“今天天气晴朗”,这能够检查患者是否有表达困难及语言不清的症状,上述症状为语言障碍的一大表现,可能与中风等疾病存在相关性。这项测试的原理在于,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由多个大脑区域协同完成的,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大脑的运动区域会发出指令,将信息传输至各个核团,这每一个小的核团都分别控制着我们的软腭、舌头、口唇及口齿的运动,最终形成语言。任何一个核团区域出现问题,患者的语言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些核团所在的脑部区域往往会发生在最容易出现缺血的地方,导致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等表现。通过语言测试,不仅可检查患者语言皮质的功能,还可检查其发音等输出的协调性,如果一个人能够流利地说话,则说明其运动系统是正常的。对于说母语的人来说,任何类型的言语困难或吐字不清都应该被视为异常。
在时间窗内开展有效治疗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及具备卒中防治能力的医院治疗。目前治疗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起病后4.5h之内。在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取栓等方案为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风患者送到医院后可选取的治疗方式包括:
溶栓治疗,如想象脑血管里有血栓,阻碍了血液流动,而溶栓治疗就是用特殊的药物来溶解这个血栓,让血液再次流动,就像是用洗涤剂将水管里的堵塞物清除,进而恢复水的流动,这种方式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因缺血死亡的脑组织。
取栓治疗,通俗理解就是将血栓取出,让血液在血管里顺畅地流动。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治疗可能会更复杂,有些可能需要进行降颅压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急诊手术也是有必要的。例如,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医生可能会进行急诊动脉瘤栓塞治疗,用特殊的材料来封闭动脉瘤,防止再次出血。
溶栓、取栓以及手术、介入和药物治疗都是为了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了解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为自己或他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总之,当中风发生时,快速而正确的识别和诊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风120”能在全中国普及,将会大大减少中风病人的院前延误时间,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时间窗内溶栓和取栓成为现实,使缺血半暗带的挽救成为可能。有必要广泛普及这一概念,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