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识别与应对

作者: 于慧娟

根据原因和病情,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出生后数日内出现的黄疸。在胎儿时期,胎儿的肝脏并不需要大量分解和排除血液中的胆红素,因为胎盘会帮助胎儿将多余的胆红素处理掉。一旦婴儿出生,由于胎盘的退化,婴儿自身的肝脏可能暂时无法有效地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排出,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眼睛发黄。生理性黄疸一般可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足月儿(胎龄≧37周)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胎龄越小,黄疸持续时间越长,最长可延迟到3~4周。黄疸的程度可以通过眼白和口腔黏膜的颜色来初步判断。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于某种疾病或者其他异常因素引起的黄疸,如血液疾病、感染、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出生时产伤、乳糖不足等,这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婴儿体内胆红素的排泄过程,引起黄疸的发生。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为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程度重或程度迅速加重、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光疗或者手术干预。

除了皮肤发黄,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症状还包括——

1.食欲不振:由于黄疸引起的肝脏问题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功能,黄疸患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

2.尿液颜色异常:黄疸患儿的尿液颜色通常比较深,呈现较浓的暗黄色甚至棕色。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尿液中的排泄增加所导致的。

3.排便异常: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到肠道的正常蠕动,黄疸患儿排便可能会变得不规律,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4.皮肤瘙痒:黄疸患儿可能会感到皮肤瘙痒不适,这是由于胆红素沉积在皮肤组织中引起的反应。

那么,若是发现新生儿出现小儿黄疸,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于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宝宝,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但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黄疸加重,就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若暂时没有办法就医,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频繁喂奶:母乳喂养是预防小儿黄疸的有效方法,母乳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母乳中的脂肪有助于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从而降低黄疸的发生率。此外,母乳还含有丰富的抗菌物质,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引起的黄疸情况。因此,确保宝宝良好的喂养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黄疸。

2.多晒太阳:新生儿黄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蓝光治疗,自然太阳光中含有此波段的光线,因此可以让宝宝适量暴露在阳光下,但需注意避开中午时段的强光,将晒太阳的时间控制在早上或傍晚,避免暴晒。

3.适量饮水:保持新生儿的充分饮水也十分重要,适量喂水有助于促进排尿和排便,促进血液循环,并且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除此之外,定期复诊也很重要,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和信心,不要盲目给宝宝服用药物或进行不必要的治疗。绝大多数的小儿黄疸都是良性的,只要得到正确的处理,宝宝就能很快康复。希望家长们能够正确对待小儿黄疸,及时就医,科学处理,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