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因人而异的贴心关怀

作者: 《祝您健康》编辑部

适老化改造,因人而异的贴心关怀0

截至 2024 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之多。适老化改造,正日益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之举。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征程中,欧美多国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开启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篇章。时至今日,适老化改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极为普及。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2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老年人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工作。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

然而,适老化改造绝非“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工程,而是一项需要因人而异、精准施策的细致工作。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实际需求不同,这就注定了改造方案不能简单套用统一模板。唯有充分考量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设计,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安全、舒适地享受晚年生活。

国外适老化改造,规模与成效显著

日本:细节之处,彰显人文关怀

日本作为老龄化程度极高的国家,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且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卫生间连续扶手为例,其直径精准设定为 3.2厘米。这一尺寸并非随意设定的,而是历经无数次测试与实践验证得出的。它既能让老年人轻松抓握,又不会因过粗或过细而产生不适感。扶手之间的间距严格控制在不超过80厘米,确保老年人在卫生间的任何位置,都能便捷地触碰到扶手,显著降低老年人在湿滑环境中不慎跌倒的风险。

除了卫生间扶手这一细节,日本在住宅的很多角落都巧妙融入适老化设计理念。在部分新建的老年公寓里,房间门宽特意加大,为轮椅的进出提供便利;插座位置也精心调整至更容易触及的高度。在养老机构中,智能设备的应用更是广泛。例如,智能床垫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心率、呼吸频率等关键生理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会立即通知护理人员,为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德国: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德国的适老化改造充分借助了先进的科技力量,其中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该系统通过分析反射信号,能够精准监测人体的运动状态。当检测到人体从站立状态突然转变为跌倒状态时,会立即发出警报,其误报率低于 5%,可靠性极高。

在德国的一些住宅中,不仅安装了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系统,还配备了智能照明系统。当老年人在夜间起床时,灯光会自动亮起,并且亮度会根据老年人的行动速度和所处位置进行智能调节,避免因光线过强或过暗影响老年人行动。此外,住宅楼梯也经过特殊设计,台阶的高度和宽度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楼梯扶手的材质与形状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抓握需求,全方位保障老年人的行动安全。

美国:多方联动,推动适老变革

美国的“多因素干预计划”在适老化改造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计划综合考量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通过对居住环境实施改造、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将老年人的跌倒率降低了31%。例如,在一些老旧社区,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在入口处设置缓坡,方便轮椅通行;在浴室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提升安全性。

除了对住宅进行改造,美国在养老设施和社区规划方面也采取了诸多适老化举措。在养老社区中,配备了完备的医疗设施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社区内道路平坦、宽敞,沿途合理设置了休息座椅和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同时,美国积极鼓励社区居民之间互帮互助,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营造温馨、和谐的养老氛围。

针对不同慢性病患者,适老化改造重点不同

糖尿病患者:高度重视足底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健康管理对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神经病变与足部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往往不均匀,部分部位承受的压力过大,极易引发局部组织损伤和溃疡。压力传感地垫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它能够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受力情况,为预防糖尿病足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压力传感地垫一般采用压阻式、电容式或压电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均匀分布在地垫表面,当患者站在地垫上时,传感器会依据足底不同部位的压力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变化。这些信号经过专业处理和深入分析后,能够直观清晰地呈现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包括压力热点区域、压力峰值等关键信息。

依据压力传感地垫反馈的数据,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可以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根据压力分布状况为患者定制个性化鞋垫,在压力过高的区域添加缓冲材料,有效分散足底压力;指导患者调整行走姿势,纠正不良步态习惯,减少异常压力对足部的损伤;定期监测足底压力变化,评估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全方位守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健康。

帕金森病患者:助力 “重拾” 行动稳定

1.声光提示门槛,消除行走隐患

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会存在显著异常,慌张步态和冻结步态较为常见。普通门槛对于正常人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却可能成为导致摔倒的 “危险陷阱”。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运动迟缓、平衡能力欠佳以及对肢体的控制能力减弱,在跨越门槛时,常常因脚抬得不够高或者步伐节奏不稳定而被绊倒,进而受伤。

声光提示门槛的出现,有效化解了这一难题。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感知人体的靠近。当帕金森病患者靠近门槛时,传感器立即触发,声光提示装置随即启动。灯光会瞬间照亮门槛区域,让患者能够清晰看到门槛位置。同时,传感器发出的警报也能引起患者注意,提醒他们即将跨越门槛。这种声光双重提示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对门槛的感知能力,显著减少了因疏忽而被绊倒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门槛的高度差严格控制在 0.5 厘米以内,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和帕金森病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考量后确定的。这样的高度差既能实现一定的空间分隔功能,又不会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行走造成过大阻碍。

2.防震颤餐具固定架,重拾用餐尊严

用餐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却充满了挑战。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存在震颤症状,手部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这使得他们在使用普通餐具时,很难准确地将食物送入口中。食物常常从餐具中掉落,不仅影响进食效率和质量,还会让患者感到尴尬和沮丧,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适老化改造,因人而异的贴心关怀1

防震颤餐具固定架的巧妙设计,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其设计原理主要是借助稳定的支撑结构和固定装置,将餐具固定在桌面上,大幅减少手部震颤导致的餐具晃动和位移。例如,部分防震颤餐具固定架采用吸盘式设计,能够紧紧吸附在桌面上,确保固定架不会轻易移动;还有一些采用夹扣式设计,可以将餐具夹在固定架上,使餐具保持稳定。这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进食效率,减少食物掉落的情况,还让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享受用餐过程,重新找回生活的尊严。

骨质疏松症患者:全方位做好防滑防跌措施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而言,预防跌倒无疑是适老化改造的核心任务。从地面的防滑处理,到家具的稳固摆放,再到无障碍设施的合理设置,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身安全。在卫生间、厨房等较湿滑的区域铺设防滑地砖,其表面的特殊纹理能够有效增大摩擦力,降低滑倒风险。安装高度适宜且稳固的扶手,为他们在行走、起身时提供有力支撑,助力身体保持平衡。合理规划家具布局,避免通道狭窄或障碍物过多,确保他们能够顺畅通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改造要点。此外,选择高度合适的床铺,方便他们上下床,同样十分关键。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打造认知辅助型居住环境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应聚焦于认知辅助和安全保障方面。采用简单易懂的标识和色彩鲜明的装饰,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空间和物品。例如,在房间门上张贴清晰的标签,明确标注房间功能;用明亮且柔和的色彩装饰墙面,使他们更容易区分不同区域。同时,严格管控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安装安全锁、妥善放置危险物品等,能够有效避免他们因认知障碍而发生意外。安装带有自动关闭功能的安全插座,防止他们随意触摸插座引发触电危险。将刀具、药品等危险物品放置在专门的安全收纳柜中,只有经过授权才能打开,全方位保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安全。

适老化改造,因人而异的贴心关怀2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它紧密关联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需要相关部门、社会、企业和家庭携手共进、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于适老化改造工作。社会层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适老化改造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企业需持续创新养老产品与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家庭则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相信在各方的齐心协力下,适老化改造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家中安心享受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编辑    周逸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