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跌倒的前因后果,新技术为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 高伟

专家简介

高 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衰老相关疾病,尤其关注心血管疾病和肌少症的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重视跌倒的前因后果,新技术为晚年生活保驾护航0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老年病的防治已然成为全社会聚焦的核心议题。老年病范畴广泛,涵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骨骼肌肉疾病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类新颖的治疗手段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老年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新技术凭借其独有的优势与特性,为老年病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构建起全新的解决方案体系。

 骨水泥椎板成形术:快速重获承重能力

在常见的老年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频发且可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36%,其中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攀升态势。传统的保守治疗手段,如卧床休息、药物止痛等,往往要求患者长期卧床。这不仅导致康复进程缓慢,而且极易诱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患者即便在康复后,仍会遗留慢性疼痛问题,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骨水泥椎板成形术的出现,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该手术的操作原理是在局部麻醉状态下,通过经皮穿刺技术,将一根纤细的套管针精准插入骨折的椎体,并将调配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骨水泥在体内迅速固化,发挥支撑和稳固椎体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止痛效果显著等突出优势。手术切口仅几毫米,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效应微乎其微。患者在术后极短时间内,便能明显感知疼痛缓解,通常术后2小时就能恢复部分承重能力,并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这不仅大幅缩短了患者的卧床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脑深部电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冻结难题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等。其中,步态冻结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症状。步态冻结常常表现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突然感觉双脚仿佛被牢牢粘在地面上,无法抬起,这极易引发跌倒、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技术的出现,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该技术通过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特定神经核团植入电极并与神经刺激器相连,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电冲动,从而有效减轻帕金森病的症状。对于步态冻结症状,DBS 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相关研究表明,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冻结的有效率高达82%。

DBS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还能减少药物使用剂量,降低药物副作用。此外,随着技术的持续革新,DBS设备愈发小巧,电池续航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便利性。

电子机械手臂:为肢体功能障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赋能

对于许多因神经系统疾病或创伤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而言,日常生活自理成为一项艰巨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肢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数量逐年递增,他们在穿衣、进食、洗漱等基本生活活动中面临诸多困难,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电子机械手臂的诞生,为这些老年人带来了希望。这一先进设备依托精密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肌电信号或脑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机械手臂的动作指令,从而实现对肢体运动的精确控制,以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与任务需求。

除助力老年人实现生活自理外,电子机械手臂在康复训练领域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通过模拟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与动作,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同时,电子机械手臂还能实时监测患者的训练数据与身体状况,为医生调整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极大地提升了康复训练的成效。

混合辅助肢体:助力实现自主站立与行动

对于大多数因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或肌肉骨骼疾病而出现下肢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来说,站立和行走成为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这不仅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还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混合辅助肢体是一款专门为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其结构紧密贴合人体下肢生理特征,主要由机械骨架、动力驱动装置、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机械骨架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制成,既能为人体提供稳固支撑和保护,又能确保穿戴的舒适性与灵活性。动力驱动装置分布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键部位,可依据人体运动需求提供精准的动力辅助。

混合辅助肢体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下肢功能障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它让那些原本只能依靠轮椅或他人协助才能行动的老年人重新获得自主站立和行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社交活动,重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与尊严。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开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希望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增加。这一趋势将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医疗资源和护理服务需求激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而医疗体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尚未完全跟上这一趋势,因此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此外,阿尔茨海默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样深远,患者的长期护理成本和家庭负担将大幅上升。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一种前沿的微创手术技术,旨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脑功能障碍。该手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在颅内淋巴液汇入颈深部淋巴管与淋巴结的关键部位建立分流通路,以降低脑内淋巴回流压力,缓解淋巴水肿。此过程有助于加速致病性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排出,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纤维化与颈部神经压迫,最终延缓神经退行性变,减缓病情进展,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微创手术,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干预的局限。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这种新的手术方式有望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为延缓病情进展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广泛应用,老年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将能够更加健康、愉悦地享受晚年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愿景的实现,为老年病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周逸宁、黄奕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