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别忙按,辨准经络效更好

作者: 杜海斌

头痛作为常见的症状,发作时不能盲目服用止痛药压制,而应该找到其根本原因,对症缓解。中医建议您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头痛症状。

六经辨证理论起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将外感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6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结合循行在头部的经络,以及经络间互为表里、前后相接的关系,可以将六经理论应用于辨治头痛。

1.太阳头痛

太阳头痛常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颈部、背部,甚至由颈部放射至肩部。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出发,上行额头,在巅顶与其他经络相交,然后从颈部向下,沿着肩胛内侧,夹脊柱循行。

头痛别忙按,辨准经络效更好0

太阳经为人体的“藩篱”,帮助人体抵御外邪。因此,太阳头痛的主要原因是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滞太阳经。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寒性收引,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痛,常伴有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风热上扰清窍,也会出现头痛,多伴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等表现。

2.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以前额、面颊、眉棱骨痛最常见,可能连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足阳明胃经从鼻出发,先向上至鼻根部,然后横向行至眼眶下,再向下进入齿龈,出来环绕口唇后向下行于下颌部,分出一条支脉向上从颞部,经耳前上额部,沿发际线至前额。

阳明经头痛多因热结或寒凝。热结是人体内积热,导致阳明经气不畅,气血壅滞,引发头痛,常伴有高热、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多与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等有关。寒凝是由于外感寒邪,凝滞阳明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头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3.少阳头痛

少阳头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从内眼角开始,上行至额角,折行向下至耳后,其中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行至耳前。

少阳属于表和里的枢纽,外感邪气和脏腑内伤都可引起少阳头痛。外感以风热为主,也可见风寒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少阳经,导致经气不畅、气血瘀滞,引起头痛,常伴有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等症状。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与邪气争于半表半里之间,便会出现头痛,多伴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表现。内伤多与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有关,如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胆气郁,气郁化火,肝火上炎,引起少阳头痛,常伴有头晕、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过食肥甘厚腻,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之邪蕴结肝胆,阻滞少阳经气,也会出现头痛,常伴有口苦、恶心、呕吐、胸胁胀满等症状。

4.太阴头痛

太阴经不直接循行于头部,只有支脉可到达咽喉、舌下。因此,太阴头痛缺少明显的局部区域特征,可能是局部头痛,也可能是全头痛。然而,太阴头痛具有重浊的特征,即头痛时感觉头很重,思维能力明显降低,这有助于我们判断头痛的归经。

太阴对应人体的脾胃,太阴头痛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过度疲劳、久病失养等。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化而为痰,痰湿阻滞中焦,上蒙清窍,引起头痛,常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症状。过度疲劳,或久病体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荣于头面,也会出现头痛,多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等症状。

5.少阴头痛

少阴经同样不循行于头部,但是少阴头痛颇具特点,它头痛的位置在头部里面、深部,好似俗话说的“脑仁疼”,疼痛的性质多为空痛。这是因为少阴经络连接心与肾,肾主骨生髓,上充于脑;心主神明,是通过大脑发挥作用,脑髓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头痛。

少阴头痛主要与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导致脑髓空虚;阳气亏虚,不能温养清窍有关。如果精血不足,会使脑髓失养,引起头痛,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若是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清窍,寒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也会出现头痛,多伴有畏寒肢冷、手足不温、精神萎靡等症状。

6.厥阴头痛

足厥阴肝经从肝出来后,向上通过膈肌,沿气管上行,入鼻咽部,连接双目,与督脉交汇于头顶。

厥阴头痛主要表现为巅顶疼痛,厥阴头痛多与情志伤肝有关,长期的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或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阳亢风动,上扰清窍,引起头痛,常伴有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

辨清了头痛部位归属的经络,就可以对“经”下手,缓解头痛就会事半功倍。

(编辑    池志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