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推拿10大误区

作者: 顾晓丁

揭秘推拿10大误区0

不少患者误信“推拿力度越大,效果越好”“推拿前无须医学检查”等错误观念,导致软组织损伤加重、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等案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本文就“扒一扒”常见的推拿认知误区,教你避开养生路上的“深坑”!

误区1:推拿力度越大效果越好

部分人认为,推拿时疼痛感越强、手法越重,效果越显著,甚至刻意选择手劲大的技师。实际上,过度用力会导致肌肉和结缔组织损伤,长期高强度按压可能引起局部神经麻木或肌肉纤维化。专业推拿应遵循“柔和、渗透、持久、有力”的原则,有效按摩的标志是局部发热、身体微汗或出现打嗝等身体自然反应,而非以疼痛程度衡量推拿效果。长期重度按摩可能导致肩颈部位失去知觉,须通过渐进式放松手法恢复组织弹性。

误区2:推拿前无须医学检查

许多人将腰背酸痛直接归因于肌肉损伤并贸然寻求推拿治疗,但脊柱肿瘤、结核、骨折、类风湿等疾病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例如,颈椎错位若强行复位,可能导致神经压迫加重。所以推拿前须结合X线片或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误治。尤其是若不顾急性感染、肿瘤等推拿禁忌证而强行推拿,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起严重并发症。

误区3:正骨复位越快越好

有的推拿机构为缩短时间,会省略肌肉放松步骤直接进行关节复位。正确的流程分为4步:首先,通过揉、擦等手法放松肌肉;其次,调整关节至复位最佳体位;再次,通过“动中求正”实现精准复位;最后,进行稳定性维护。若跳过放松步骤强行复位,肌肉紧张可导致复位偏差,甚至引起二次损伤。例如,腰椎小关节错位要在肌肉松弛状态下缓慢调整,否则易加重疼痛。

误区4:关节发出响声代表复位成功

部分人追求正骨时关节发出的“咯咯”声,认为这是复位成功的标志。实际上,多数骨骼复位不会产生明显声响,频繁人为制造响声会增加关节软骨磨损的风险,长期这样操作可能诱发关节炎。专业判断应结合触诊、活动度测试和影像学评估,而非依赖听觉反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复位时,动作应缓慢,关节可能无响声,但仍能达到治疗效果。

误区5:推拿频率越高越好

过度推拿会导致肌肉被动依赖外力,降低自我修复能力,反而引起肌力减退。建议单次推拿时长控制在45分钟内,每周不超过3次。急性疼痛期可短期增加频次,但慢性问题要结合主动锻炼恢复功能。长期频繁按摩可能使肌肉失去弹性,陷入“按后舒适—复发—再推拿”的恶性循环。

误区6:推拿总是有益无害

推拿虽然对治疗多种疾病有效果,但对恶性肿瘤、严重心肺疾病、急性感染等不仅无效,还有害处。例如,血友病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内出血,孕妇腰腹部推拿可能导致流产。推拿应明确适应证范围,如颈椎病要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而非单一依赖推拿。一般来说,以下几类病种适合推拿治疗:骨伤科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肩周炎、急性腰扭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背肌筋膜炎等)、内科疾病(胃脘痛、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腹泻、呃逆、头痛、失眠、头晕、中风后遗症、支气管哮喘、感冒、咳嗽、肺气肿等)、儿科疾病(小儿腹泻、疳积、厌食、呕吐、便秘、感冒发热、咳嗽、肌性斜颈、脊柱侧弯、夜啼、遗尿、抽动症、发育迟缓等)。

揭秘推拿10大误区1
揭秘推拿10大误区2

误区7:手法轻柔缺乏治疗效果

部分患者认为,只有重手法才能疏通经络,尤其在小儿推拿中,家长常追求过度使用力度。轻快、柔和的手法通过持续渗透同样能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例如,补法多用轻揉,泄法应适度增加力度。儿童皮肤娇嫩,若力度过大可能引起皮下出血,要根据体质和病症调整手法力度。

误区8:推拿就是一套固定手法

推拿的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在手法操作中的核心体现,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证候、病因病机差异,选择针对性的手法、穴位、操作方式,实现“因人、因实、因地”而异的个性化治疗。例如,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穴位选择截然不同,前者要温阳散寒,后者要清热解表。同一穴位不同操作方向也会产生补泄差异,如顺时针摩腹促进排便,逆时针摩腹可缓解腹泻。

误区9:忽略推拿禁忌证

推拿并非绝对安全,以下情况应严格禁止:开放性伤口、凝血功能障碍、严重骨质疏松、精神疾病发作期、严重心肺疾病、骨折、妊娠期妇女、醉酒状态等。例如,骨折患者推拿可能造成骨移位,醉酒状态推拿容易引起呕吐或心律失常。推拿前,可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以上情况。

误区10:依赖推拿替代主动康复

生活中许多肌肉酸痛是长期保持不正确姿势导致的,只通过推拿缓解不适却忽视姿势矫正,可能导致肌肉被动松弛而丧失自我修复能力‌。日常应将推拿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姿势调整等主动干预措施。例如,久坐人群应加强腰背部的肌肉锻炼,有意识地调整坐姿,不能依赖每周推拿缓解症状。推拿是被动的治疗方式,通过外力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疼痛或调整关节,建议推拿与主动训练相结合,遵循“松解(推拿)—激活(训练)—强化(功能恢复)”的流程。每位患者需要在推拿医师、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方案并执行,从而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专业技术,应根据患者体质、病程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尤其对急性期神经根水肿、骨质疏松或椎体不稳患者严禁使用暴力推拿手法。规范的推拿治疗应由具备医学资质的医师操作,其疗效建立在精准的解剖学定位和生物力学评估基础上,绝非简单的“松骨按摩”。此外,要警惕非医疗机构以保健名义进行的超范围治疗,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血管损伤。只有建立科学认知,加强医患沟通,才能让这项传承千年的医术真正安全有效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编辑    池志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