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解开睡眠障碍症结
作者: 王静雅睡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许多重要机制,如激素分泌、器官修复和细胞再生等都是在睡眠时进行,长期存在睡眠障碍会严重影响健康。安眠药物的不良反应让许多人即使睡不着,也不敢轻易选择。传统中医疗法颇受认可,其中针灸凭借快捷、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多梦等。几根细微的银针,如何调节人体睡眠,我们平时又能做什么促进睡眠呢?
中医视角下的睡眠障碍
在中医理论中,睡眠正常是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有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夜晚阳气潜入阴分,人便进入睡眠状态;清晨阳气从阴分而出,人就自然苏醒,如同自然界昼夜交替。当阴阳的转换受到阻碍时,睡眠障碍就会随之而来。
经络就像人体内的交通网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将各个部分紧密相连,使阴阳得以协调分布。气血在经络中循环往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中的气血运行顺畅时,阴阳处于动态平衡,保证了良好的睡眠质量。一旦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就会如同交通堵塞,导致阴阳失衡,睡眠障碍便会随之而来。
调节阴阳最好的方式是疏通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特殊点位,可以针刺、点按穴位,将刺激传导至经络,从而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改善睡眠。

找准经络、穴位“挽救”睡眠
1.主司睡眠的2大跷脉
经络中有2条经脉对睡眠起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就是阴跷脉和阳跷脉。卫气行于阳跷脉时,人便处于清醒状态;卫气行于阴跷脉时,人就进入睡眠状态。当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气血出现异常时,睡眠就会受到影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向上经过内踝,沿大腿内侧前行,进入前阴部,再沿躯干腹面一路上行,到达胸部后进入缺盆,继续上行于喉旁,最终抵达鼻旁,连接眼内角。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行进,经过下肢外侧后缘,一路上行至腹部,再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常通过针刺阴跷脉和阳跷脉改善睡眠。照海穴和申脉穴是这2条经脉的关键穴位,照海穴通阴跷脉,申脉穴通阳跷脉,它们就像调节跷脉气血的“阀门”。当出现失眠症状时,针刺或按压这两个穴位能调节跷脉的气血,使阴阳恢复平衡,从而改善睡眠。针刺需要专业的中医医生操作,我们平时在家也可以按摩照海穴,激发阴跷脉的经气,补充气血,让心神得以安宁,进而改善睡眠质量;或者按摩申脉穴调节阳跷脉的气血,抑制过盛的阳气,使卫气能正常运行,让人安然入睡。
2.挽救睡眠的3大黄金穴位
除了刺激阴阳跷脉上的照海穴和申脉穴,临床中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平衡脏腑阴阳改善睡眠。下面3个穴是常用效穴,针刺应由专业人员操作,平时可“以指为针”自我按摩。
(1)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被称为“消压器”。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临各种压力,产生不良情绪,长期肝郁气滞会导致肝火扰心,进而引发失眠。此时,太冲穴就能发挥作用,调节肝经气血,缓解因肝火扰心导致的失眠。当感觉烦躁、焦虑,难以入睡时,可以按摩太冲穴。双脚放松,用拇指指腹按压太冲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在按压的过程中,配合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这样能有效调节肝经的气血,使肝气得以疏泄,肝火得到平息,从而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如果经常在凌晨早醒,伴有烦躁易怒、胁肋胀痛等症状,按摩太冲穴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理方法。
(2)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它就像人体的“生物钟调节器”,对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很容易出现睡眠问题,浅眠多梦就是常见症状,此时可按摩阴陵泉穴。脾主运化水湿,当脾的功能失调,水湿内生,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进而影响睡眠。阴陵泉穴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的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睡眠。失眠者可以在睡前用拇指指腹按揉阴陵泉穴,按揉时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微微的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3—5分钟,每天晚上进行;若配合泡脚,效果更佳,将双脚浸泡在温热的水中,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增强穴位的刺激效果。
(3)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当心血不足、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神门穴直接作用于心经,就像一个“开关”,能调节心经的气血,宁心安神,对心火旺引起的失眠有显著效果。如果人因心事重重、心火过旺而难以入睡时,不妨按摩神门穴,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神门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在按压过程中,默念数字,从1慢慢数到300,这样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增强安神效果。每次按压3—5分钟,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
失眠是身体发出的“经络求救信号”,通过穴位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可逐步恢复生物钟的自然节律。若长期失眠且伴严重不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治疗,通过针灸、中药等综合手段重建阴阳平衡。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