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卡喉,喝醋、吞饭团有用吗
作者: 韦韦在各种食物中,鱼类以其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脱颖而出,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无论是清蒸鱼的鲜美,黄焖鱼的醇厚,酸汤鱼的开胃,还是麻辣鱼的刺激,都令人回味无穷。然而,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鱼刺卡喉的意外也时有发生。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许多人会通过喝醋或吞饭团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传统方法真的科学、有效吗?
▎传统方法的误区
如果不小心被鱼刺卡喉了,身边人往往会让你赶紧喝醋,“软化”鱼刺。实际上,想用醋“软化”鱼刺,需要将鱼刺长时间浸泡在醋中,当鱼刺卡喉时,匆匆喝下的醋无法与鱼刺充分接触,所以几乎没有软化鱼刺的效果。喝醋这一传统方法非但不能缓解,还可能被醋刺激到咽喉,从而加剧不适感。
除了喝醋,吞饭团也是鱼刺卡喉时的传统处理方法。从科学的角度看,吞饭团或许能在某些情况下“带”走细小的鱼刺,但其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吞饭团时,不当的吞咽动作可能将原本位置较浅的鱼刺推向位置较深的喉部或食管,甚至还会导致鱼刺划伤周围黏膜,为后续的治疗增加难度。一旦鱼刺深入食管,可能需要借助胃镜、做外科手术才能取出,其复杂性与风险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鱼刺卡喉时,千万不能盲目喝醋、吞饭团,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并且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鱼刺卡喉时的正确做法
第一步:咳嗽
当鱼刺卡在口咽处,并且鱼刺比较细小时,患者可以尝试用力咳嗽。此时鱼刺所处的位置较浅,细小的鱼刺可以随着气流脱落。
第二步:尝试自己取出
若鱼刺位置明确且易于触及,可在他人协助下使用手电筒照明,并且借助镊子等工具小心取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切勿自行用手抠咽喉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刺痛感强烈时,及时就诊
鱼刺卡喉时,患者若有剧烈的刺痛感,并且刺痛感的来源是颈部或胸部,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出现剧烈刺痛感意味着鱼刺可能已经处于患者的咽喉部,甚至更深的部位,并且往往不是小鱼刺,而是较大且坚硬的鱼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医生是如何取出鱼刺的
(1)直接取:对于位置较浅、能被直接看见的鱼刺,医生会尝试用镊子等工具直接取出。
(2)喉镜取:当鱼刺的位置较深,位于喉咽部时,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咽痛或吞咽痛。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鱼刺,需要耳鼻喉科医生使用喉镜将鱼刺取出。
(3)消化内镜取:如果鱼刺已经深入食管,就需要消化内科和食管外科医生给患者做全身麻醉,再用消化内镜将鱼刺取出。
用消化内镜取出鱼刺后,患者需要禁食、禁水一段时间,待食管损伤修复后方可进食。饮食方面也须注意,应尽量少吃辣、酸、烫的食物,遵循医嘱完成康复。
(4)外科手术取:对于鱼刺较大、位于大血管附近,且无法使用消化内镜取出或已经导致食管穿孔的情况,需要食管外科医生为患者做开胸手术,及时将鱼刺取出。
▎吃鱼防“卡”小技巧
吃鱼本是享受美味的惬意之事,然而鱼刺卡喉的风险却让不少人望“鱼”兴叹。在了解鱼刺卡喉的正确应对方法后,掌握一些生活小技巧可以有效避免被鱼刺卡喉。
首先,在买鱼时可以选择鱼刺较少的鱼类,如鲈鱼、龙利鱼、三文鱼等含有的小刺较少,而小鲫鱼、小鲇鱼等往往小刺密布。优先选择刺少的鱼,是预防被卡的第一步。
其次,在处理鱼的过程中要格外细心。如果选择自己处理,洗鱼时应先将鱼腹中的黑膜清理干净,这部分黑膜往往容易携带小刺。片下鱼肉后要仔细检查鱼皮和鱼肉连接的地方,此处往往也有小刺残留。此外,尽量将鱼肉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状,避免细小的鱼骨混在其中。
最后,吃鱼时,建议从鱼肉的边缘开始,这是因为鱼肉边缘的鱼刺通常较少且较容易挑出。吃鱼时尽量少说话或不说话,仔细感受鱼肉里是否有鱼刺,避免在说话时不小心将鱼刺咽下去。
(编辑 顾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