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肠镜发现肠息肉要切吗
作者: 刘晶婧如今,肠镜检查普及率越来越高,不少人因忧虑肠镜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而耽误检查,还有人困惑:做肠镜发现肠息肉到底要不要切?要切的话是立即切还是等等再切?
探索肠道奥秘的“慧眼”
肠镜是一种细长且可弯曲的医学仪器,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肠道内部的健康情况。肠镜直径约1厘米,能通过肛门深入直肠,直至大肠的末端,能为医生提供直观、清晰的视野。肠镜检查作为诊断大肠及结肠内部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发现肠道炎症、溃疡、息肉,乃至恶性肿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肠癌的发生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通过定期做肠镜检查,可以在癌变发生前发现并处理肠道内的病变息肉,大大降低患肠癌的风险。
一般来说,首次肠镜检查建议在45—50岁进行,如果检查结果正常,没有发现息肉或其他异常情况,之后可每隔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尽管肠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因充气、牵拉等操作感到一定的不适,但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生丰富的操作经验,大多数患者能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检查。此外,无痛肠镜技术的推广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使这一检查更加人性化。
肠道中的“不定时炸弹”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赘生物。肠息肉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般微小,有的则能长到数厘米。虽然大多数肠息肉都是良性的,但部分肠息肉有可能逐渐恶变,转化为恶性肿瘤。肠息肉就像一枚枚潜藏在肠道中的“不定时炸弹”,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变肠息肉可以有效预防肠道恶性肿瘤。而肠镜,正是发现这些“不定时炸弹”的利器。
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或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肠息肉产生。肠道黏膜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会导致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肠息肉,常见的炎性肠道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良饮食导致大便中粗渣过多,也会诱发肠息肉;肠息肉常为家庭聚集性发作,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肠息肉的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患有肠息肉。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患有其他癌症的患者,如乳腺癌、胃癌、膀胱癌的患者,出现肠息肉的概率会更高。

肠息肉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
(1)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为单个或多个,有蒂或无蒂,大小可从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
(2)炎性息肉:这种肠息肉是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出现增生的结果,通常伴有原发炎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阿米巴病、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等。
(3)错构瘤型息肉:这种肠息肉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
(4)其他类型:如肠道黏膜肥厚或增生形成的增生性息肉等。
发现肠息肉,切还是不切
做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后,要不要切?立刻切还是观察后切?面对这些问题,要根据肠息肉的大小、类型和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判断。
1.肠息肉大小
一般来说,5毫米以下的肠息肉,由于其体积较小,恶变风险相对较低,医生可以在肠镜下直接用活检钳进行切除,操作简便快捷,患者恢复也快。对于0.5—2厘米的肠息肉,由于其体积较大,可能需要采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以确保切除彻底,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于2厘米以上的大息肉,由于其恶变风险高,且切除难度较大,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2.肠息肉类型
肠息肉的类型是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有些肠息肉,如炎性息肉,可能是肠道炎症引起的,其恶变风险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肠息肉的变化情况,再决定是否切除。有些肠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一旦发现,需要尽快切除。
3.患者情况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也会影响肠息肉的治疗方式。对于年老体弱、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贸然切除息肉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医生需要谨慎地评估。
〇 肠息肉的预防
对于肠息肉这一常见病变,预防优于治疗,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好心态和定期体检来降低其发生风险。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基础。其次,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糖分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不仅会影响肠道健康,还会导致超重和肥胖。再次,保证钙摄入。钙离子对肠道有保护作用,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含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最后,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定期体检。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定期体检可以让我们尽早发现肠道内的异常情况,从而做到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送给大家一段顺口溜,帮助记忆预防肠息肉的要点:
规律作息不熬夜,定期体检记心上,
戒烟限酒保健康,生活品质自然强,
多吃纤维少吃糖,营养平衡身体棒,
钙质食物不可忘,骨骼强健精神爽,
心态平和情绪好,健康幸福乐逍遥!
(编辑 顾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