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饮料,想喝就能喝吗

作者: 袁素洁

在马拉松比赛中,选手们频繁饮用电解质饮料,以此对抗长时间奔跑带来的水与能量耗竭;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人因把电解质饮料当水喝,导致电解质紊乱,被送医急救。同一种饮品为何会产生两种极端结果?这背后藏着关于人体电解质平衡的科学密码,也警示我们:电解质饮料并非万能水,喝对是“神器”,喝错有风险。

揭开电解质饮料的“补水密码”

电解质是溶解在体液中的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包括钠、钾、氯、钙、镁等,它们在人体内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如同看不见的“生命调节器”,维持着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对运动员而言,电解质饮料是赛场上的“能量加速器”。在高强度运动时,人体每小时可流失1—2升汗液,同时会流失大量钠、钾等电解质。研究表明,当体内钠浓度低于正常水平时,肌肉耐力会下降20%—30%,而及时补充电解质饮料能使运动员的疲劳感延迟出现,运动表现提升15%—20%。这也是运动员在中场休息时常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的原因。其不仅能补水,还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避免因电解质失衡引发抽筋等问题。

当我们在高温环境中挥汗如雨,或是因腹泻导致体液流失时,电解质也会随之失衡。这时候,饮用一些电解质饮料就能帮助我们补充缺失的电解质,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这类饮料与人体内环境的电解质浓度相近,能通过调节渗透压,使水分更高效地被肠道吸收,快速抵达缺水的细胞。

随意喝,喝出健康隐患 

当用于特殊情况的电解质饮料从“功能饮品”变成“日常饮用水”时,健康风险便悄然潜伏在人们的身边。

(1)导致电解质失衡:市面上售卖的电解质饮料,每100毫升通常含有50—120毫克的钠。我们若把它当作饮用水,每日饮用2000毫升以上,这相当于在常规餐食之外又额外摄入了1000—2400毫克的钠,每日钠摄入量很容易超过标准,这可能引发高钠血症,导致口渴、乏力、血压升高等症状。钾代谢同样可能失衡,肾功能不佳的人如果过量饮用电解质饮料,可能出现高钾血症。

(2)加重肾脏和心血管压力:长期饮用电解质饮料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对慢性肾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加速其肾功能衰退。同时,摄取过多钠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增加血管壁压力。如果高血压患者大量饮用电解质饮料,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威胁口腔健康:市面上销售的电解质饮料为改善口感,会添加柠檬酸、苹果酸等成分,若长期频繁饮用,这些酸性物质会侵蚀牙釉质,使牙齿表面变得粗糙、脆弱。有数据显示,每天饮用1瓶电解质饮料的人,其龋齿发生率比不饮用者高40%,且牙釉质脱矿的速度加快2—3倍。

(4)增加肥胖风险:电解质饮料虽然看起来很健康,但实际上含糖量很高。按照每100毫升电解质饮料含糖量6—10克来计算,一瓶500毫升的饮料就含有30—50克糖,喝完一瓶就相当于吃掉了6—10块方糖。摄入过多糖分时,多余的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饮用电解质饮料的“法则”

普通人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饮用电解质饮料呢?

我们可以从两大维度考量:一是身体状态。若出汗量较大(如高温作业、剧烈运动等),出现腹泻、呕吐等体液流失症状,可按需补充;若日常活动量小、出汗少,则无需额外摄入。二是运动强度与时长。一般来说,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且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只需饮用白开水;如果是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且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或者进行高强度运动(如篮球、足球等)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则可以考虑补充电解质饮料。

电解质饮料,想喝就能喝吗0
标题

饮用电解质饮料的时机和剂量也需要注意。运动前1—2小时,我们可以少量饮用(200—300毫升)电解质饮料,以提前补充电解质并预防脱水;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每隔15—20分钟饮用100—150毫升电解质饮料,以维持电解质的平衡;运动后,如果出汗较多,我们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将电解质饮料与白开水按1 : 1的比例搭配饮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最好不要饮用电解质饮料。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善,摄入过量的电解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体液需求虽然有所增加,但日常饮食已能满足电解质的需求,无需额外补充。

(编辑    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