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物”与类风湿的那些事儿
作者: 黄闰月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手足小关节的多发性、对称性、侵袭性,常伴有关节外多系统多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此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从中医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风”“寒”“湿”“热”四邪是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外界因素对类风湿性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会起到一定影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首次提出了四邪致病的理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邪善行数变,导致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僵硬疼痛;湿邪粘滞,阻碍气血,关节肿胀不消。后世医家根据临床观察又进行了补充,认为“热”邪亦可致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一背景下,中医所指的“发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饮食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〇“发物”到底是哪些食物
“发物”,顾名思义,是指一些可能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状态的特定食物,对体质敏感或已患疾病的人来说,吃发物会对本身病情起到一定影响。《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疟疾后,食之必发热致危。”“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腥臊陈臭诸物;凡服药,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不难看出,发物通常具有刺激性、高蛋白、易致过敏等特点,如海鲜、羊肉、辛辣食物等。不过,发物的范围很广,将荤腥膻臊的食品一概视为发物是不适当的。从食物种类区分,可将发物大致分为以下5类。
1.食用菌类:如蘑菇、香菇等,过量食用这类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如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
2.海鲜类:如带鱼、黄鱼、鲳鱼、蚌、虾、螃蟹等水产品,这些食品大多咸寒而腥,过敏体质者食用后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3.蔬菜类:主要有竹笋、韭菜、芥菜、菠菜等,这些蔬菜所含膳食纤维较多,食用过多可能诱发胃肠道不适;有皮肤病的人群食用后,可能会加重病情。
4.果品类:主要有桃子、杏、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5.禽畜类:主要有公鸡、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此外,按照食物性能可将发物分为6类:①发热之物,如薤、姜、花椒、胡椒、羊肉、狗肉等;②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椿芽等;③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④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⑤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⑥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〇“发物”会诱发或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发物之所以会诱发或加重疾病,主要有以下原因。
发物中多含异体蛋白,对大多数健康个体而言,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外来蛋白质,将其分解成氨基酸后被身体吸收利用。然而,对某些特殊体质的人或患有特定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来说,这些异体蛋白却可能成为变应原或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如鱼、虾、蟹等海鲜含有天然的组胺,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引起局部或全身性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些发物还含有较高的天然激素或具有刺激性的物质,这些成分能够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诱发或加剧疾病状态。摄入富含较多激素的食物,可因糖皮质激素超过生理剂量而诱发感染扩散、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还可引起旧疾复发;食用酒类、辣椒、葱、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可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加重外伤创口炎症等。
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饮食上应特别留意,避免食用那些可能加重机体免疫系统紊乱的食物,以及中医理论中认为会发风、积冷、助湿、助热的发物。
曾有学者调查了南京地区256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风湿免疫性关节病患者,按照患者日常饮食状况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影响的食物分为4类,并做了详细统计。结果表明:“强发物”有文蛤、淡菜、千贝、鳌虾、猪头肉、猪大肠等;“较强发物”有乌贼、海虾米、海蟹、海参、河蚌、鹅等;“一般发物”是带鱼、黄鱼、海蚕、河蟹、河虾;有发物倾向的是鲤鱼、老母鸡、小公鸡、秋茄子、香瓜、辣椒、大蒜。不过,研究结果受地域气候及饮食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实际饮食中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