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适合“增豆添奶”吗
作者: 许杰超今年全民营养周的主题是“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这一主题的确立是基于当前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和健康现状,反映了国民普遍的营养状况。中国居民膳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奶类和豆类摄入量普遍偏低;与奶类、豆类摄入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的油脂摄入量普遍偏高,过多的油脂摄入不仅会导致肥胖,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改变饮食结构对获得健康体魄十分重要,然而,增豆添奶也要讲究科学,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奶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出色
鉴于我国居民奶类、豆类摄入不足的现状,“增豆添奶”很有必要。因此,全民营养周呼吁大家增加奶类和大豆类食物的摄入,以提高膳食中优质蛋白质、钙和B族维生素的供给,从而保持健康。
奶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和其他营养物质,这些都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可以帮助人们维持骨骼健康、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牛奶、酸奶、奶酪等都是良好的钙来源,有助于增强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同时,奶制品中的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腹泻症状,如发酵乳中含有大量乳酸菌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帮助维持肠道健康。因此,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相当于300毫升以上的液态奶或等量奶制品。
“豆”就是指人们生活中常食用的大豆、黑豆和青豆等。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等营养素,其蛋白质含量为35%—40%,超过了部分肉类食物;且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与人体接近,属于优质蛋白质。豆类被加工为豆质品,其中的蛋白质会被转化为更小的结构形式,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一般日常食用的豆制品主要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而成,有非发酵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腐干、豆腐丝、豆腐皮、腐竹等;还有发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纳豆、豆瓣酱等。还有一些常见的其他豆类,比如豌豆、蚕豆、绿豆等,主要以淀粉含量为主,营养特点与谷类近似,可以作为主食食用。
这些人群能吃豆制品吗
1. 高尿酸人群
黄豆、黑豆等豆类属于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有些痛风患者出于疾病考虑,拒绝食用一切豆类食物。
有研究证实,痛风发生风险的增加与肉类或海鲜的摄入关联较为密切,与含嘌呤的植物性食物关联较小,豆类及豆制品与痛风发作无明显相关性。痛风患者要控制一天食物中的嘌呤总量,可以适量使用豆制品来替代肉类和鱼类,这是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因为豆制品在加工时须经过浸泡、研磨、加热等处理,会流失大量嘌呤,使其嘌呤含量比肉类、鱼类要低得多。因此,痛风患者日常吃豆,或用豆制品替代部分鱼类、肉类摄入,并不会明显增加嘌呤摄入量,无须担心影响病情。
2. 肾功能不全人群
肾功能不全的人总担心吃了豆质品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同样“谈豆色变”。适量摄入豆制品可以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帮助。但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含氮代谢废物,这些废物确实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食用豆制品时一定要控制摄入量,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鸡蛋、牛奶、瘦肉、鱼、虾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要限量食用,在控制好蛋白质摄入总量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豆制品。
3. 乳腺疾病患者
许多发生过乳腺问题的女性常对大豆及其制品心存疑虑,认为豆制品中含有植物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疾病,甚至会刺激癌细胞生长和复发。大豆中所含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很多人担心它会诱发乳腺疾病。其实,植物性雌激素和人体内的雌激素不一样,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低时,大豆异黄酮会表现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功效,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时,则会起到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正常食用豆制品是不会影响雌激素水平的,也不会因此患上乳腺疾病,反而可以预防乳腺疾病的发生。大豆中含有的磷脂、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大豆低聚糖等成分还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改善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也有着积极作用。

有些人“添奶”须注意
1. 乳糖不耐受人群
奶虽然是很好的营养来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喝,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乳糖不耐受”人群。在东亚地区,乳糖不耐受是十分常见的情况,根据《2021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我国约1.9亿人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占总人口的14%。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来消化乳糖,导致摄入乳糖后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包括腹胀、腹痛、腹泻、胃肠不适及嗳气等症状,通常在摄入乳制品或含有乳糖的食物后出现。不过,乳糖不耐受人群并非完全不能摄入牛奶和乳制品。部分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通过逐渐增加乳制品摄入量提高对乳糖的耐受性,只须每次少量食用并观察身体反应,适应后逐渐增加摄入量即可。这类人群也可以选择低乳糖(酸奶、奶酪等)、无乳糖(豆奶、杏仁奶、椰奶等)的乳制品来避免不适症状。
2. 牛奶过敏人群
牛奶过敏通常是人体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过度免疫反应所致,牛奶中的蛋白质,特别是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是主要的变应原。牛奶过敏人群饮用牛奶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丘疹等皮肤症状;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咳嗽、哮喘等呼吸道反应;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窒息,甚至死亡。
3. 缺铁性贫血人群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耗尽、红细胞内铁缺乏所引起的贫血类型。为了治疗这种贫血,患者需要增加铁的摄入量。然而,牛奶中的高磷和高钙成分可能会与奶制品中的铁结合,形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不溶性含铁化合物,降低了体内铁的吸收率,从而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缺铁性贫血患者在饮食上应特别注意,避免大量饮用牛奶,在服用补铁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牛奶及奶制品。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