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吃三物,安然等秋来

作者: 张明

今年的8月22日是“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就快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即终止的意思,意味着夏天的暑热之气终止了,随着处暑节气的开始,天气日渐转凉,由热转寒,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降低,人们为适应这种气候的变化,需要调整养生策略。处暑养生重在润肺防燥、养阴清热,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以应对秋季的干燥气候。

▎处暑饮食重在“润”

处暑节气的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暑意渐消。然而,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处暑期间天气虽逐渐转凉,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容易使人体感到干燥。而且,处暑过后日夜温差逐渐增大,这种温差变化可能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皮肤水分流失增多,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渴等情况。所以,处暑时节养生注重养阴清热、润肺防燥。

处暑吃三物,安然等秋来0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百合莲藕炖鸭汤”,十分适合在处暑时节食用。

【食材】鸭子1只,百合、莲藕、胡萝卜适量。

【做法】将鸭子切块洗净,焯水后备用;莲藕、百合、胡萝卜切块后与准备好的鸭肉一同入锅;加水没过食材,放少许姜片;大火煮开后,加适量料酒去腥;转小火再炖煮1小时,出锅前15分钟加入适当食盐调味。

处暑吃三物,安然等秋来1

《本草便读》中将鸭肉总结为:“水禽也。入肺肾两脏。味甘微咸。性凉无毒。益阴利水”。鸭肉可滋阴养胃,利水消肿,是适合处暑时节食用的肉类;百合味甘、苦,性微寒,可以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莲藕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健脾止泄;胡萝卜味甘,性平,能健脾化滞,润肠通便。这几种食材结合,不仅鲜香美味,还能帮助人们安然度过暑气未消的夏末初秋。

▎多吃三物,秋来安康

除了上文提到的鸭子、莲藕、百合,还有一些食物也十分适合在处暑时节食用。

1.梨

梨子的水分含量极高,通常在85%以上,这使它成为秋季润燥补水的必备水果。梨子的充足水分能起到润喉、缓解嗓子干燥不适的作用,进而有助于缓解因秋燥引发的咳嗽。并且,梨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对肠道健康有益。此外,梨子中还含有较多的山梨糖醇,这是一种具有渗透作用的物质,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也会让排便更通畅。中医认为,梨子味甘、酸,性平,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对喉咙干燥、瘙痒、疼痛、音哑、痰稠等症均有一定效果。

2.糯米

糯米性味甘、温,入脾经、胃经,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儿糯米粥,吃点儿糯米丸子。糯米丸子做法很简单,只需要将糯米粉搓成一粒一粒的小汤圆,用水煮开,加点冰糖或蜂蜜就可食用,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还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食用后会浑身发热,有御寒、滋补的效果。不过,糯米不容易消化,消化能力较弱的人应适量食用,避免腹胀;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或高血脂、肾脏病患者也应控制摄入量。

3.蜂蜜

蜂蜜具有润肺清肺和止咳化痰的功效,能够缓解咳嗽、咳喘、痰多等症状。在夏秋交替之际,尤其是处暑时节,多服用蜂蜜可以有效预防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蜂蜜中富含葡萄糖、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晚上睡前喝点儿蜂蜜水,可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能够改善入秋给人带来的不良情绪。因此,适量食用蜂蜜可以作为夏秋交替之际养生保健的一个好选择。

▎处暑起居重在“度”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睡眠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以达到“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的目的,尽量晚上10点前入睡,老年人还应适当午睡,以利于补充精神,化解困顿情绪。

此外,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此时节人体感受应“微凉而不寒”,有助于阳气的收敛潜降,阴阳制约平衡。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一说,穿衣要随着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但是“冻”也有讲究,年老体弱人群及一些慢性病患者不适合“秋冻”养生法,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并定期监测血压。

(编辑    姚宇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